作为戏剧性小说的《故乡》之诗化叙事研究.docx

作为戏剧性小说的《故乡》之诗化叙事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作为戏剧性小说的《故乡》之诗化叙事研究

?

?

【摘要】词语、节奏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三种特征,鲁迅的小说以其特有的丰富性,一直以来被誉为诗化小说的典范,对其进行叙事研究得出,鲁迅《故乡》可以被定义为戏剧性小说。即,从情节中时感的紧迫及其内部的情感体悟可判定其具有戏剧性情节;从叙述上来讲,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及整体文本的叙述距离的变化是带有戏剧性叙述风格的;从结尾书写中,通过悲剧性一笔及诸多意象体现了文本的戏剧性结尾。因此,从以上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叙事分析,对作为戏剧性小说的鲁迅《故乡》进行诗化叙事研究。

【关键词】戏剧性小说;叙事;诗化

I210??????A??????2096-8264(2021)46-0010-02

一、戏剧性情节之“中断的连续”

(一)时感的紧迫——外部官能感受

爱缪尔在《小说结构》中谈到戏剧性小说时提道:戏剧性小说的想象世界是在时间范畴,而人物小说的想象世界在空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感的区别,戏剧性小说的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在时间上是具有紧迫性的。在《故乡》中时间概念是很模糊的,尤其是作者将回忆与现实穿插在一起讲述,同时,这种叙述方式带来的时间感受,从理想到现实、从过去到现在,时间跨度很大所带来的是时感的紧迫。这种戏剧性小说的时间感更多的是由人物的发展过程而凝聚于情节的,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发起。在《故乡》中时间感的紧迫性主要由闰土来完成,时间感贯穿于整个情节和闰土的人物塑造,每当出现对闰土的回忆,以及中年闰土的出现,随着整个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和闰土形象的趋于完善,时感渐趋紧迫,直到闰土的那声“老爷”达到了最顶峰。

(二)场景不变人物变——内部情感体悟

词语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鲁迅小说中充满了言简意赅与一针见血的诗化词语,这些词语不仅体现了鲁迅对整个文本叙事的控制能力,而且彰显了叙事风格,同时深化和强调了作者想要表达传递的情节与思想。在《故乡》中,仅仅用几个词语就将故乡的状态囊括其中,构成一首回环往复又细腻生动的诗歌。《故乡》第一句话就是:“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小说一开始就用极度寒冷的词汇将现实的故乡勾勒起来,“严寒”“阴晦”“悲涼”,短短几个词汇使得这一片土地笼罩着衰败颓废的阴影,而这与“我”心中理想的故乡是完全不同的,小说提前给了读者变化之大的预先征兆,让读者有了一定的心理预设,但转笔又说“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的心情改变罢了”,这样的笔锋一转让读者开始含混,同时将一个疑问深深刺入读者脑海,迫使其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阅读,使这种变与未变的引子埋藏下来。

二、戏剧性叙述之“离去与归来”

(一)叙事“归乡”模式

鲁迅的书写有两种值得关注的叙事模式,第一种是“看与被看”的模式,塑造了众多看客形象去补充和强调,这一种小说叙事模式,可以将其概括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被动关系。第二种是“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这种模式在《故乡》中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小说的开头“我”便冒着严寒回到了故乡,中间又提到了“我”是怎么离开故乡的,在最后的结尾,我秉持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念离开了故乡。故事绕了一个大圈,最后似乎回到了原点,但作者已经带领读者领略了一番,最后送到了故事最开始。因此,这种叙事模式是呈圆形的,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像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一样,往更高的层面所发展了。

(二)叙述距离的变化

1.插叙回忆——距离拉远

情感本质上的二元性带来“抒情”的双重性:抒情与反讽。[1]“我”共有两段回忆,而这些回忆所起的作用,一是刻画,二是反讽。首先是关于杨二嫂的回忆。作者让中年杨二嫂直接登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早已改变,故乡中的人也面目全非,这段回忆不仅形成了前后的强烈对比,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其次是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我”回忆年少时的闰土——金黄的明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还有头带银色项圈的少年闰土。关于少年这样美好的回忆使颓败的故乡也显得可爱起来,中年闰土登场,“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作者再次给读者提供了隐晦的心理预设,直到中年闰土的那声“老爷”,显示了这两种观念意识发生直接对话的不可能性或极端的艰巨性。[2]回忆穿插在整个文本的叙述之中,过去时态的叙述方式使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远,理想的与现实的差异使读者对人物有双重态度。一方面读者同情闰土所遭受到的苦难和折磨,对变成现实状态的他表示理解;另一方面,读者哀叹无比怀念理想状态下的少年闰土。因此,读者对人物有了双重态度,即有了道德判断和情感期望。

2.内聚焦的共鸣——距离拉近

热奈特在分析文本叙事视角时将其分为了三种[3],第一种是零聚焦,第

文档评论(0)

134****43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