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简要复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5、能初步理解古今异义和一字多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链接已知,揭示课题
1、相信大家读过许多的故事,你能根据图片说出故事的名字吗?(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对比两个故事,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自幼聪明)
2、是的,司马光、曹冲自幼聪慧,他们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实,这样年幼聪慧的人还有很多,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指读——齐读),读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3、指名读课题。
(1)老师发现同学们读得很有特色,“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七个字可以根据人物、事情、地点稍作停顿,谁来试试?
(2)再次齐读课作好题。(出示停顿)
4、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1)“戎”是个生字,读一读。(PPT出示“戎”的古字)大家看,“戎”这个字特别意思。你看,右上的“戈”代表兵器,左下的部分代表铠甲,两部分合起来是武器的总称,这是“戎”的本意,这样的字在古汉字中叫会意字。后引申为军队、战争等义。
观察图片,士兵身上穿的衣服就叫“戎装”、
“兵戎相见”(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2)了解了这个字,能写好它吗?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一长横一短横,最后两笔是撇、点
5、王戎不取道旁李,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二、初读古文,感受文韵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读准字音:
(1)生自读
(2)指名读(2-3人),相机正音。
(3)读好多音字“折”。
师:在这篇小文章里有一个多音字,就是这个“折”,你们还知道它另一个读音吗?
生:shé
师:为何在这里读zhé枝,而不是shé枝?
师:(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李子特别多)
多到把树枝都压弯了,你看,观察不同读音的意思,你发现当表示弯曲时我们只能读“zhé”,这就叫音随意走,字的读音会随着字义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借助插图,我们还知道了,一个个李子红通通的,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读出节奏:
(1)古人读文章,摇头晃脑,非常有节奏,你能借助魔法棒像古人一样读出那种节奏和韵味吗?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2)仅照这样读,还体现不出我们的最高水平,我把这篇文章换一个方式,你还会读吗?(出示竖排)这才是一篇文章在古代古书上真正的呈现方式,你发现了吗?它和我们课文的呈现有什么不一样?
生1:书上横着,这里竖着
生2:没有标点符号
师:对呀,在过去的时候,古人读书都是没有标点的,在没有标点的时候,还能读的准确,那才是你们的最高水平,谁想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书读得这么好,那考考你们,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王戎不拿道路旁的李子
师:如果把拿换成摘,你们觉得合适吗?
总结:拿是指从框里或地上拿,而摘是用手从高处摘。结合语境,王戎应该是不去摘树上的李子。
读懂文章:
(1)过渡:题目说的这么棒,那么我相信结合注释去说说课文的意思,一定也难不倒你们,同桌两人合作,一个讲一个听,看看谁讲的最好。
(生自说—指名说)
师相机指导:
诸儿:诸就是众多、许多,诸儿就是许多小朋友。同样的,我们一个班的众多学生就是“诸生”,很多人在一起,开个会,可以说成“诸位”
尝:曾经,以后当我们看到“尝”在句首,一般都是曾经的意思。
(2)在这篇文章中“之”这个字反复出现,而且用的很巧妙,把他圈出来,你能不能围绕着它提一个问题呢?
生1:这些“之”的意思一样吗?
师:谁来解答?
生:不一样,诸儿竞走取之:李子,人问之:王戎,取之:李子
师:会提问是一种能力,会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能力,这三个“之”意思是不一样,那么在三个“之”意思不一样的时候你能围绕这三个之再提一个问题吗?
生2:为何一个字有多种意思?
师:她问了一个文言文中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的?【板贴一字多义】齐读
师:为何要用“之”来代替李子、王戎,而不直接写?
师:谁来解决一下?
生1:文言文语言很简洁,所以要概括一下
师:你们同意吗?把之换成李子、换成王戎一起来读,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
生:很拗口、很绕口
总结:是啊,读起来啰啰嗦嗦,所以就把他们就用一个字来代替,这个字就叫“之”。
过渡:好了,研究完了这三个字,你发现没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字,比如“走”这个字它在文中指什么?而我们现在指什么?。这就是古今异义,【板贴古今异义】一起读,也就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和我们在现代汉语中意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