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始动因.docxVIP

探析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始动因.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探析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始动因

?

?

?

?

?

??

?

?

?

孙成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三个初始动因。

[关键词]毛泽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始动因

[中图分类号]A841[]A[]1001-8999(2015)04-0054-04

[收稿日期]

2015-05-01

[作者简介]孙成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于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27年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一项重大工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引发并持续近30年之久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始动因人手,探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这一问题的发展轨迹。

一、减轻城镇就业压力,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初始动因

知识青年问题实质上是个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经济问题,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城镇就业问题影响极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是异常艰难而艰巨的事业。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无论是毛泽东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还是刘少奇主持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这些都毫无疑问是以开垦荒地、多搞粮食、安排就业为其基本初衷的。

1957年1月,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国六亿人口,我们统统管着。”对城市青年,“或者进学校,或者到农村去,或者到工厂去,或者到边疆去,总要有个安排。对那些全家没有人就业的,还要救济,总以不饿死人为原则”。很显然,有计划地安排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是包含在当时的统包统配就业政策和规划之中的。同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39条写道:“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者7年内,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使现有的城市失业人员都获得就业的机会。除了在城市能够就业的以外,他们的就业途径是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参加农、林、牧、副、渔各种生产事业和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当时在解决城市失业人员问题上,亦把组织青年“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作为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到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进程中,无论是中央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开展动员组织知识青年到农村,还是党和国家决定在相当长时期内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以及正式编制15年的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安置规划,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压缩城镇人口、开辟就业渠道。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停止招生,工厂基本不招工,城镇中学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国家面临三届毕业生如何分配的难题,正如毛泽东当时指出的“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中小学”。在此时,无论是国家开初设想的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四个面向”的分配原则,还是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事实上把上山下乡作为主要分配方向,以至后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注入更多的政治因素,这些都仍然离不开当时严峻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都仍然摆脱不了以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分配出路为重要出发点这一客观事实。

减轻城镇就业压力、解决知识青年就业分配出路问题,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其思想指导、分配重点、安置原则等都有所区别甚至根本区别,但它作为党和国家决策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却是共同的。

2012年9月,经中央审定并批准正式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对此有如下述评: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改变农村落后面貌,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就提出了知青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的号召。1962年,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和精减职工政策的同时,知青上山下乡开始有计划地开展。1962年到1966年,共有129万城镇知青来到农村,其代表人物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受到广泛宣传,几乎家喻户晓。“文革”发动后,“停课闹革命”和大学停止招生造成应届大中学生积压,不能毕业和升学。到1968年,积压在校的1966年、1967年、1968年应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由于经济发展迟缓使城市就业问题严重,无法容纳如此巨大的就业人口。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又被当作接受“

文档评论(0)

183****97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