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武汉市交通学校专业群建设为例
?
?
?
?
?
??
?
?
?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基础阶段,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为地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与担当,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特殊使命;另一方面,要做好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有扎实人文社科基础并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础的人才,为学生掌握高阶技术技能奠定基础,弥补国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武汉市交通学校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在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中首先提出专业群建设思路,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资源集成
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形势下经济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需求愿景不断提升。由专业到专业群建设是大势所趋,专业群是按照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原则,由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技术领域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袁洪志,2007)。
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专业多而散,专业设置与建设统筹性不高。
课程多而杂,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资源散而乱,各专业间资源建设与发展不均衡,资源调配难度大。
面向职业岗位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建设
2018年学校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与共享,从注重学生的单一岗位技能的培养到岗位群的职业技能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注重理论学习与研究
以省级课题《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与理解专业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论文、专著,专业建设与管理人员达成一致。专业群建设理论主要涉及到产业集群理论、资源共享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学科群理论。(卞建鸿,2015;郭福春、徐伶俐,2015;张栋科、闫广芬,2017)。专业群构建应遵循:1.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拓展转变;2.以多个专业方向应对岗位群不同岗位需求;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5.量力而行(常宏志,2009)。
专业群建设实践内涵
1、规划群间结构、优化群内组合,形成集群优势
1)基于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规划集群式专业结构
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为龙头,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聚焦4大职业岗位群,重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14个专业,整合建设以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为主干,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专业群为两翼,信息技术专业群为辅助的“互联网+‘大交通’”专业集群。
2)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确定群内组合
针对汽车制造、汽车营销、汽车服务等汽车产涉及的职业岗位集群。建设以国家重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为核心,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服务与营销等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为骨干的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如图1所示)。
3)构建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底层共享,中层融入,高层互选”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整合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要求,构建起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技能方向模块及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校企共建共享、校际互联互通,实现资源集成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
学校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先后与神龙、通用、广本、PPG等知名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率先探索和实践“面向行业,校企互嵌,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集群优势力量,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与共享。
围绕技术(服务)领域,以核心专业为依托,以服务共性需求、遵循同一认知规律为原则规划课程平台,在专业群建设的框架上开展公共类平台课、共享课、核心课的建设。学校集中优势专业资源主持建设了1个省级、2个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区域内形到了专业优势。
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校企双方实施“五双制”,实现教学能手——“技术能手”、教学专家——“技术专家”、“教学名师”——“技能名师”双路径发展,创新“校企融通,跨界共育”的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以建立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中高职贯通平台。
成立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委员会,形成校长层面、专业部与学院双层对话机制。密切与行业组织沟通与协调,将1+X证书制度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衔接纳入到教学改革课题中。
(三)重构教学组织、完善制度体系,形成集约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对《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办法》、《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等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完善了专业建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