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与反思.docxVIP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与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与反思

?

?

?

?

?

??

?

?

?

摘要: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鉴于心理韧性在维护个体心理健康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可以从提高儿童心理韧性入手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时,以往的研究大都只关注儿童周围的环境,然而在应对压力、逆境时,个体的主体性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应结合个体自身和外在环境来进行研究和心理干预。

关键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干预

作者简介:江瑞辰,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四川成都610068)

一、国内外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据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有267.8万对,比2009年增加21.0万对,增长率为8.5%.从2010年前五年的情况来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且年平均增幅高达7.0%”,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子女将生活在离异家庭中。

心理学界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国外学者Reifman等人曾做了一项关于35个研究的元分析,并比较了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的幸福感(well-be-ing),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学习成绩、行为、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得分都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儿童”,另有研究者开展了一项23年的追踪研究,对家庭结构与儿童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完成高中课程、上大学的可能性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比较低(Biblarz·T·J,Gottain-er-G.2000)。

国内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总体上看,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子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较高,容易出现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自卑等心理,其中,自卑心理是离异家庭子女最容易发生的。自卑心理一旦产生,个体就会对自己产生比较低的评价,并且伴随着羞愧、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生活中害怕与别人交往,甚至一部分个体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人际关系失调,离异家庭儿童往往还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如孤僻、退缩、社交不良等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学生,严重的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离异家庭儿童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群体。

“但面对父母离异事件,并非所有儿童都会产生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即使出现问题后很多个体在短期内就能够恢复”,这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近期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韧性”,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心理韧性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有效应对压力、逆境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去应对外界的压力,从而使得个体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

二、心理韧性理论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启示

1.对心理韧性概念和作用机制的思考。目前学界在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上,还未能达成一个的标准。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和研究侧重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2)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困境后产生的积极适应的结果;(3)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危险性因素与个体保护性因子的动态交互作用过程。

上述三种定义中,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定义,即对于个体而言,心理韧性是个体积极应对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一种特质或者能力,但是心理韧性产生作用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周围环境、个体内部各种因素的参与,这是不可否认[来自www.Lw5U.com]的。

在对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的探讨中,Kumpfer提出的“个体一环境”模型比较有影响力,他在社会生态观,系统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一过程一环境”心理韧性模型(图1)。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因子或保护性因子);二是作为心理韧性者个体的特征;三是消极事件后,对人、环境、结果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个体良好的发展结果(即韧性重组)。该模型揭示了个体、环境和适应结果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机制。该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个体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反映了两个作用过程,一是个体与环境中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的相互作用,二是个体的内部心理韧性作用过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直接促使个体产生作用的是个体自身,而外界因素只是起了一个促进作用,通过“个体一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将外界的支持转化为自身的特质,另外,外界的即时支持可以促使个体认知、情绪等方面产生积极转变,可见,个体积极的应对外界压力、逆境都是有意义的。

2.心理韧性对个体心理健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1****17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