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
浅谈生物遗传与犯罪
?
?
?
?
?
??
?
?
?
◎黄勇
【摘要】2003年4月14日,美、英、法、德、日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人类从此步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基因序列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与犯罪再度成为显学。本文以“基因遗传”为切入点并结合国内[来自wWw.Lw5u.coM]外的研究现状,详细阐明了遗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并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因;遗传;犯罪
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固有属性,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储存于DNA分子中,并传递给下一代,而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是否也会随着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呢?这显然是犯罪学家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虽然每个个体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部分,都必然会受到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但我们亦不能否认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物有机体,忽视或否认个体的生物因素都是不科学的。以下,笔者主要从个体的遗传因素来探讨其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一、国外学者对犯罪遗传的研究
人类关于遗传学的系统研究主要是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修道士开始的。1865年,孟德尔经过数年潜心研究,以豌豆为对象分析生物的遗传性状,并出版《植物杂种的研究》,虽然文章出版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这并不妨碍孟德尔成为遗传学鼻祖的事实。孟德尔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生物某些性状是可以逐代遗传的。然而,第一个明确把遗传与犯罪相结合起来,以表明犯罪性会遗传这一命题的是犯罪人类学始祖西萨尔·龙勃罗梭,他通过对当时正在服刑的383名意大利犯罪人进行了专门研究,并结合他们的容貌、骨骼和体质等特征,于1876年出版其代表作《犯罪人论》,首次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1他认为某些人天生注定就会犯罪。然而,人们对龙勃罗梭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因为他的观点忽视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虽然龙勃罗梭后来也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了修正,并发表了《犯罪原因及救治》一文,试图将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相结合共同探讨犯罪问题。然而,由于他第一次运用科学实证方法对犯罪进行研究,使犯罪研究进入科学时代,故也有人称其为“犯罪学之父”。2
自从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人论”以后,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菲利是龙勃罗梭的学生,同样也是实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并不排斥老师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但适时提出了“三元论”,即“三要素论”,具体包括体质因素、社会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故有人将其称为“三位一体论”的犯罪学家。菲利的犯罪学观点考虑到了犯罪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遗传与犯罪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理论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大门之后,人们更注重从基因实证主义出发来研究犯罪和遗传之间的关系。最初受生理遗传学影响的犯罪学研究即是XYY染色体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中共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的22对染色体男女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些染色体被称之为常染色体,而第23对染色体则男女有别,通常称之为性染色体,女性为XX型,男性为XY型。然而如果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发生错误,就会产生两条Y染色体的精子,这样的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发育的胚胎就会有3条性染色体,所以XY基因型就会变成XYY型,个体就会表现出“超男性”的特征,这种人的身高会超过常人,脸上常常布满粉刺且性格易燥。1956年英国研究学者帕特丽夏·雅各布和她的同事在苏格兰的一家精神病院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院238名男病人的性染色体中,其中有9名是XYY型,是普通人群的12倍。最后,她们得出结论,XYY基因型男性身高超长,智力低下且具有攻击行为。3虽然这一研究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不是所有的XYY基因型男性都会进行暴力犯罪,但作为从基因型角度来探讨犯罪遗传无疑极具研究价值。
此后,虽然也有些研究者不断从事基因与犯罪方面的研究,但终因科学根据不足而未引起广泛关注。不过1993年,荷兰梅亨大学遗传学家汉·布鲁纳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关注度颇高。在布鲁纳的报告中,他发现了荷兰某个家族的男性都有一种攻击性行为,如纵火,强奸等。布鲁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这些犯罪男性身上缺少一段基因,它产生一种酶,即[来自wWw.lW5u.CoM]单胺氧化酶MAO,会阻断大脑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4因此,那些具有这种基因缺陷的人便会积累过量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素等,这些物质的积累很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爆发。5这一实验研究同样揭示了基因与犯罪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基因的增加或缺失能够引起学者的关注,“孪生子论”同样备受学者青睐。每个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