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布里昂《墓中回忆录》之主题浅析.docx

夏多布里昂《墓中回忆录》之主题浅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夏多布里昂《墓中回忆录》之主题浅析

?

?

梁波

摘要:《墓中回忆录》[1]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关键词:《墓中回忆录》自我情感个人本位“我的故事”

曾经预言“自己为20世纪而写作”的司汤达的另一个预言说等到1913年的时候,就没有人会读夏多布里昂的书了。然而这个预言没有应验。

一八一一年十月四日,我在狼谷着手写这本《回忆录》,一八四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巴黎我把它重新看了一遍,完成了它的修改工作,足足三十年十一个月零二十一天,我暗暗地创作着这本将公布于世的书,其间经历了许多革命以及我个人的人世变迁。[2]

夏氏的80年人生,经历了法国历史上的“最动荡”——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以及拿破仑的盛衰、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的反动。马克思讽刺夏多布里昂是“法国式虚荣的最典型的化身”:“这个作家我一向是讨厌的……他在各方面都是法国式虚荣的最典型的化身……虚伪的深奥,拜占庭式的夸张,感情的卖弄……矫揉造作,妄自尊大……是前所未有的谎言的大杂烩。”[3]可是,笔者以为,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显然自有他非常可以虚荣的资本。他的时代是混乱的、是伟大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他个人则是最后的贵族、拥有过最古老的封建特权、最先在世纪之交染上“世纪病”、最自负地宣称自己的“与众不同”、最感情充沛而矛盾地“炫耀”自己的谎言与感伤。这样的一个“人物”,一个“虚荣”的概括,过于单薄了。

“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年轻的雨果曾经如是说。在这个意义上,《墓中回忆录》必然是最能够表现出浪漫主义特点的作品——童年纪事、流亡生涯、拿破仑传奇、法兰西成败等描绘一个“时代”中一个“人物”之“光荣”的文字洋溢着个人色彩——缺少《墓中回忆录》,很多独特时代情感的缘起都将无从解释。所以,夏氏的这部不断中止、又不断开始的《墓中回忆录》,才能够在法国的文学史上,理所当然地与卢梭的《忏悔录》争得一席之地。

夏氏在1809年写的序言中曾这样说过:

本来非常反对写自己,因为不愿效仿别人为了虚荣和消遣去谈论那些无聊的隐私和自身的弱点,从而连累家人的幸福;故决定写自己的所感所想,而不仅仅是生活的事实。首先从个人角度进行写作,然后考虑从自己作为文人和政治人物进行写作,力求真实,因为觉得没有必要撒谎。[4]

有很多人都把这一段阐述作为夏氏写作《墓中回忆录》的原因,说他以文人的自觉耗尽后半生的心血来写作一部可以通向永恒的、可以在激烈的变迁之际保有宁静心灵的、自尊的“墓志铭”。证据是,夏氏说自己写完了《墓中回忆录》,“纪念碑完成了”,对他“是很大的宽慰”。但是,笔者以为,这样的阐述不过是夏氏的“解释”,并且,正所谓“解释就是掩饰”。这里短短的一段话,却有很多个矛盾的地方。

第一,“不愿……谈论那些无聊的隐私和自身的弱点”却“决定写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是说,在夏氏也许“自己的所感所想”既不关“隐私”,也不关“自身的弱点”——此处不自觉地想要刻薄地问一句:是哪一位曾经大谈自己苦闷、甚至试图自杀的?又是哪一位附上了个人的书信、日记来表达自己对法国政治的态度?

第二,“写自己的所感所想,而不仅仅是生活的事实”还能够“力求真实,因为觉得没有必要撒谎”,这是不是说,夏氏认为只要是“我想到的被我自己说出来”,即便没有客观的实体,也是真实的?有人说:“阅读《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诟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5]或可作一观。

第三,“首先从个人角度进行写作,然后考虑从自己作为文人和政治人物进行写作”,这里夏氏仿佛证明的是,在他看来“个人”与“个人的社会身份”不是一回事,二者是绝对分离的——那么笔者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夏氏的人格至少是“二重分裂”的——就如同莫洛亚的评论“那些在独特而偏僻的地方为自己准备坟墓的人……或者是些渴望安静和休息而备受折磨、灵魂分裂的人”[6]。

第四,“不愿效仿别人为了虚荣和消遣”,虽然马克思等人针对夏氏“虚荣”的讥讽并不绝对,但是这也并不能抵消夏氏“虚荣”的本质性格,毕竟这是那整整一代法国人的性格。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夏氏并不以自己的虚荣为虚荣、自负为自负,却对于别人的虚荣和自负颇为贬斥——这一点,可以从其《墓中回忆录》的《米拉波》一章中对米拉波其人的描写里见出端倪。

夏氏生

文档评论(0)

159****4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