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文南词声腔的演进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宿松文南词声腔的演进探究

?

?

汪敏

摘要:文南词是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地方小戏,学界将文南词与黄梅戏称为姊妹艺术,2008年,文南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本文厘清宿松文南词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比分析文南词声腔的构成与特征来进一步探究文南词的声腔演进过程,为文南词的发展与传承进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宿松;文南词;声腔

:J825

:A

:1005-5312(2020)02-0128-02

一、宿松文南词发展历史

文南词在宿松流传了300多年,深受宿松人民的喜爱,它与黄梅戏皆源于湖北广济,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文南词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清末时期由逃水荒卖唱的民间艺人传入宿松,口口相传,与当地的民间歌舞,灯会,小调等相融合,逐渐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1931年,宿松民间艺人虞正兴创建了一个半职业文南词戏班,1949年,戏班正式命名为“松峦文南词剧团”,1958年,宿松县黄梅剧团成立“文南词小组”,2008年,文南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地方政府的重视,文南词又重新焕发光彩。

二、文南词的声腔演进

文南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其声腔也在逐渐成熟,经历了“萌芽、发展、戏曲形成”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发展与表现都是文南词日渐成熟的标志。

(一)第一阶段——“萌芽时期”

清朝末年,湖北黄梅一带常常遭遇水患,当时流行这样一段民谣:

一转围国,一坦平阳,熟了三年,满屋是粮。人穿绸缎,狗穿衣裳。下了三天,心下发慌。铜锣一响,筑坝下桩。皇堤一破。叫只渡船,渡到下乡。背把破絮,径往鄱阳。到人门口,倚人门框。

在这曲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群众生活的艰难,经济落后,政治腐败,人们饱受饥饿,可谓民不聊生,逼迫下不得不逃难寻求生路,于是大量的人口迁徙开始了。灾民们以卖唱为生各奔东西,有民间艺人,也有贫民百姓,但是为了生计,都学会“倚人走唱”。一部分灾民往东进入安徽宿松、东至,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南词的第一个阶段——萌芽时期,是文南词踏入宿松的第一步。这一时期主要的演唱形式是“一琴一鼓(一琴一碟),一男一女”,一人手持渔鼓,击节演唱,或一人击鼓,一人演唱,琴即胡琴,碟是用来盛菜用的碟子,用筷子敲击,鼓用手拍打。简陋的乐器却能敲出悦耳动听的小曲儿,除了身边的故事之外,还演唱道教的故事,人称“道情”。主要流行的有:《逃水荒》、《下江相思调》、《算命调》等。这些小调传入宿松以后,在曲调旋律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谱例1是《算命调》女腔的部分,两首《算命调》均为徵调式,歌词相同,旋律也变化很大,原本平淡的曲调中增加切分音,唱起来有明显的安徽民歌味道,朗朗上口。一琴一鼓走村串巷的演唱,展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丰富了人们的民俗活动,起到很好的交流与传播作用。

谱例1:

(二)第二阶段——“发展时期”

坐唱,即“围鼓坐唱”:农闲时,在祠堂里、晒场上由一人击鼓坐唱,众人围鼓帮腔。文南词进入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一发展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一琴一鼓,倚门卖唱”的走唱形式转变为坐唱形式。人们在经历了水患引发的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逃难到宿松找到了落脚点,生活稳定了,不单单依靠卖唱为生,反而大力的推广民俗活动,以固定的场地,固定的时间为单位进行演唱表演。这一时期的文南词故事情节增加,不在单一,唱词加长,整体的篇幅内容相对走唱时期都丰富了很多,更有艺人增加了说唱的环节,将身边琐事编入小曲儿中,能够即兴说唱。表演的伴奏形式不仅仅只有渔鼓,渔鼓也因为场地的扩大改为扁鼓,成熟时期还增加了丝弦类乐器一月琴。这时的人们可以载歌载舞,尽情的享受文南词带给他们的欢乐。“单曲叠韵”的曲牌初步发展到“多曲连缀”。我们从《茶盘调》中一起来分析:

谱例2:

《茶盘调》是典型的坐唱时期的曲牌,徵调式,看起来挺简短,其实是有12段歌词,文章中只列出了一段,唱的是正月,这首曲牌讲述的是一位姑娘对爱情的向往,对情人的思念,从正月唱到腊月。每一段的结尾四小节一般由众人重复帮唱,典型的一人击鼓坐唱,众人围鼓帮腔的演唱形式。曲调平易近人,亲切活泼,代表了姑娘们难以说出的情怀。与《算命调》相比,内容丰富,节奏型增加,更有旋律感。但这只是坐唱时期的初期的一个形式,在整个坐唱时期发展至最成熟期便成了“多曲连缀”并且配合丝弦乐器伴奏。宿松县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洪云女士在发表的专文中总结,在坐唱时期,就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曲艺形式。盲艺人操四胡,一人演唱(多为少女),敲锣打鼓者围坐两旁,复句帮腔,演绎一些民间故事,台下观众随声附和,气氛热烈。可见,在坐唱时期文南词的曲艺形式就已经形成了。

(三)第三阶段——“戏曲形成时期”

这曲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群众生活的艰难,经济落后,政治腐败,人们饱受饥饿,可谓民不聊生,逼迫下不得不逃难寻求生路,于是大量的人口迁徙开

文档评论(0)

姚启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8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