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绩效的行为特征及其测度
?
?
陈潇潇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要来源。由于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还未建立,研究型大学担负起了科技创新主力军的角色。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讨论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科技创新绩效涵义阐述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和学校建设投入的角度分析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和科技创新绩效的测度。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绩效;测度
创新是国家繁荣发达的助推器,是国家实力与竞争力的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抢占创新竞争的制高点,纷纷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而这其中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否产生科技创新绩效已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是人类进行基础研究、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阵地,是高科技领域内原始性创新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近年来,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一、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国外关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Wolszczak和Parteka利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国56所大学七个不同科研学科领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德尔菲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中不同学科领域中论文的引用率与其研发经费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与论文的增长率和论文引用率的增长速度之间是近似相等的,而科学研究发展所获得的收益在选取的每一件案例中几乎都是成规模报酬递减的。JohnsonW.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溢出效应,得出的结果是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研发活动对于创新知识的溢出具有推动作用。LeeY.S.和LeydesdorffL.应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效率,并得出研究型大學与其所处的区域创新环境之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并且相互促进创新,能有效的改善区域创新环境。McQueenD.H.和WallmarkJ.T.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对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进行测量,选取专利申请数量和成果获得国家级的奖项这两个评价指标,运用的测量方法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关于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Etzkowitz和Leytesdorff提出了“三重螺旋”理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三螺旋理论”理论的观点是,知识创新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各创新主体,即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相互之间的交叉互动日益增强,功能相互重叠,政府、企业和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作用下,交互合作,呈螺旋状上升,促进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该理论并未刻意强调在政府、产业界和大学这三种力量谁是创新主体,而是重在指明三者的协同合作关系,彼此互惠互利,推动国家创新系统螺旋上升,为它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创造新的价值,在区域内发挥更强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是创新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尝试、新范式。
国内对于国家创新体系中研究型大学所起作用的研究成果也是颇为丰富的。马瑞敏和张欣在构建中观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中国778所本科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和成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着重从“平台”、“区域”和“类型”三个方面对中国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和成果分布情况行进了整体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和成果在“平台”、“区域”和“类型”三方面均呈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1]。赵蓉英和陈必坤在RCC发布的“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的基础上,选择其原始数据对中国大学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大学类型和省份分布划分的前提下,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和创新投入和产出、创新效益的排名[2]。李丽莉和张富国探讨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创新性人先所起的关键作用。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流动的趋势与特点,分析了大学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阻力和流动成本,进而从政策层面、单位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促进大学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3]。刘军探讨了创新型经济下大学的创新行为,认为科学、合理、准备地把握大学在创新型经济尤其是在协同创新中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经济下大学的创新模式主要有:大学参与协同创新存在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利用和孵化、机制和体制建设等。而针对“三螺旋理论”,我国学者近年来也进行的较多研究[4]。佟林杰和孟卫东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