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学研究从独白走向对话之后的思考.docxVIP

本土心理学研究从独白走向对话之后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本土心理学研究从“独白”走向“对话”之后的思考

?

?

?

?

?

??

?

?

?

马丹丹

摘要:本文梳理了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从“独白”走向“对话”的过程,并提出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需要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独白对话

1.从“独白”到“对话”

英国心理学家希勒斯1981年首次提出了“本土心理学”,他明确提出本土心理学应该研究当地民众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与思想,比如意识、情绪和人格。在其论述中,突出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心理学应该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心理学应该研究民众的自我经验。然而在希勒斯之后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却更多地强调了第一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民众自我经验的现实内容。在强烈的本土化情结的推动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忙于划定文化的界限,成了一种本土文化的“独白”行为。心理学家们逐渐看到了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倡导了“对话”的研究行为。

当我们回顾本土心理学产生的背景时,发现本土心理学本来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其核心就是将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心理学一产生就有了一种先天的历史使命——增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2.“对话”的本土心理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文化长期在心理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将不同的文化形态拒之于门外,西方科学心理学也由此占据了文化和话语的霸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对心理行为及心理生活的影响,本土心理学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在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初期,为了反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学者有一种“彻底本土化”的倾向,认为本土化的内涵就是抛弃一切外来文化的干扰,建立真正属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所以,不论在研究对象、概念表述方式方面,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力图实现本土化。本土心理学研究学者寻访古典概念,探寻传统文化,以为只有运用本土的表达方式才能实现本土化,这至少在形式上做到了本土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也遵循了自然科学的“独白式”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的实体原则的影响下,文化被假定为实体存在,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是有差异和距离的。这种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二分式思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两个非此即彼的实体。这样就导致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分离,陷入到一种“文化的自言自语”当中。然而,文化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文化的本义是发展与变化,在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文化的融合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来完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处于交融之中,中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也是处于融合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本身就是本土心理学。因为,只要外来理论一进入本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事实上就已经开始了,中国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自身传统的影响,是带着文化的眼镜审视外[来自wwW.lw5u.CoM]来理论的,因此,不论是内发性的还是外衍性的本土化,本质上都是现实的本土化进程。

尤其在当代社会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个体的心理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经验,突破了单一文化的界限,呈现开放的姿态面向整个世界。本土心理学研究不应仅仅为了寻根而去寻根,一味地从古代经典中去寻求一些传统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与现代人的心理生活硬拉在一起,并认为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研究。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概念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正是这些新的意义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生活。研究传统不是在形式上做到传统,也不是表述方式的传统化,研究的目的也不是寻访传统概念,而是为了阐释和理解当代人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理解个体现实的心理生活。

因此,对话的本土心理学着眼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主体与文化的对话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对话。对话的本土心理学更加注重文化的现实性以及研究的现实性。避免一味的本土化诉求,打破文化的实体原则,用现实性替代本土化。杨国枢先生后来也对自己早期的本土心理学理论作了修正,提出本土心理学研究应当照顾到文化的现实性。所以。必须将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避免实体原则的人为分割,从两极到中介,将个体的心理生活理解为当下的现实性。只有这样,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性。

不仅仅要关注了文化对主体的塑造作用,更应当关注到主体对文化的诠释[来自www.Lw5U.coM]能力。事实上,主体与文化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塑造了主体,另一方面,文化的意义也是离不开主体的诠释。近几年。有学者开始反思本土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台湾学者黄光国先生指出: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核心是主体性的追寻,他认为人的主体性与文化的主体性在西方社会科学追求客体化的潮流中消失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者将人与社会的研究比照物理学研究,将研究对象客体化、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1****86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