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开展民乐教育的策略.docx

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开展民乐教育的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开展民乐教育的策略

?

?

唐林昌

[摘要]学校艺术教育对于学校自身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层次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的现象。江南丝竹历史上是广泛流传于江浙沪地区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但在文化全球化、社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其生存也不容乐观。因此,该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尝试依托这一独具特色的音乐资源,发展民乐教育,既利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江南丝竹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江南丝竹;历史基础;实施途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3-0048-03

20世纪初,一批从美国、德国、日本留学归国者,如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人把西洋的音乐理论知识及音乐曲调带入中国,使得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从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始逐渐建立起西方音乐的体系。而民族运动的兴起,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全球化以及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带给传统文化生存的巨大危机,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音乐教育界,则体现为要大力加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尤其应该从中小学开始。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器乐的中小学教育无疑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

民族器乐教育(本文简称为民乐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主要体现为组建发展民族乐队(团)。当然,也不是说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盲目进行,最好依照本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基础计划实施。江浙沪地区的中小学民乐教育,在资源方面则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基础,即广泛存在发展了几百年历史的民族器乐形式——江南丝竹。而在当下诸多语境中,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大力发展民乐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发展民乐教育的历史基础

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发展民乐教育的历史基础主要体现在其广泛存在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江南丝竹方面,其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江南丝竹的历史底蕴

江南丝竹作为一种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称谓虽然只是20世纪50年代才被确立,但是這一“丝竹”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早在20世纪之初就在上海广为流传。而上海因为其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所以这一形式的影响力便很快波及更为广大的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作为“江南丝竹”称谓的历史虽然不到百年,但中国丝竹乐的传统却非常久远。而中国丝竹乐的历史无疑也是“江南丝竹”的历史。因为,“就其历史渊源来说,江南丝竹,作为一个地方性乐种,也只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丝竹乐类型的一种地域化样式延续”[1]。

其实,中国丝竹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在音乐史实中,说到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我们总是冠之以“金石之乐”。无疑,金、石类乐器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乐器。因为,崇尚礼乐治国的先秦时期是以金石乐器为主,用于国家重要的祭仪乐队中。但是,在王公贵族的休闲娱乐场所的乐队,却是以丝竹类乐器为主。我们所挖掘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中古乐器的分组埋葬就证实了这一点。墓中的中室里埋葬的包括编钟、编磬、健鼓、排箫、茂、笙、瑟等以“金石”类为主的乐器,而东室里埋葬的包括笙、瑟、五弦琴、十弦琴、小鼓等以“丝竹”类为主的乐器。[2]这是丝竹乐历史发展的有力物证。而文献方面的佐证,即“丝竹”一词或与之类似的称谓,从先秦到现在的各代历史文献中都有存在。例如,汉代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魏晋时期的“但曲”,唐代的“丝竹歌舞之声”,宋代的“清乐”“细乐”“小乐器”,元明时期的“弦索乐”等。明清以来,中国“丝竹乐”合奏样式,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流传,而江浙一带的“清乐”“细乐”“丝竹”等形式,到了清末民初则在具体形式上已形成为“江南丝竹”。只是称谓还不是“江南丝竹”罢了,而其中的“江南”也不是广义的江南地区,而是泛指江浙沪地区。这些都足以说明“江南丝竹”的悠久历史传统,也可以说明江浙沪地区中小学发展民乐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江南丝竹的文化底蕴

“丝竹乐”其实是广泛留存于中国大江南北的,但留存于江南的江浙沪地区的“丝竹乐”为什么能够自成一体,并名为“江南丝竹”呢?这是因为“丝竹乐”传入江浙沪地区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品格——即“清秀含蓄、气韵生动”所致。

我们知道,江浙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教育、文化等都很发达。富庶的生活无疑会滋生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因此,江浙沪地区的戏曲、音乐、曲艺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同样高度的繁荣发展。这些物质基础与文化艺术基础为江南丝竹的形成提供了殷实的物质保障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江浙沪地区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吴侬软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9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