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考释-探究古代摔跤运动的历史演变.docxVIP

角抵考释-探究古代摔跤运动的历史演变.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角抵”考释

探究古代摔跤运动的历史演变

?

?

?

?

?

??

?

?

?

河南邢金善

《汉语大词典》对“角抵”一词的解释是:我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起源于战国,其(名)称始于秦、汉。晋以后亦称“争交”,类似现代的摔跤。笔者也接触了不少关于角抵运动的史料,说该运动起源于战国,实不敢苟同。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些宽泛的考虑与探索。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说明它的历史久远。这些史料文献的记载和传说,反映了远古时期部族之间争斗的技能和技巧。所谓蚩尤氏“头有角”,并非说人头上真的长出了角,而是说原始先民为了在争斗中战胜对方,用野牛角来武装自己,一方面在心理上、气势上恐吓对手;另一方面可以在战斗中撞击对方和保护自己。这大概是“角抵”一名的来历。

不难想象,远古先民为了生存,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与大自然作斗争,于是,运用角力、练力的方法来加强自身力量成了他们的首选,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徒手对抗性竞技活动。随着阶级的出现,为了争夺食物或地盘等实际利益,氏族冲突和部落战争日益增多,角力作为提高军事作战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服务于战争便是历史必然的选择。随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角力被统治阶级无数次地封禁,又无数次地兴起、盛行,顽强生存了下来,至今仍广泛地活跃于国家盛典和民间赛会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角力、相搏、角抵、相扑、蚩尤戏、争交、布库、撩脚、撩跤、掼跤等诸多名称,今日已演变成世界六大跤种之一的中国式摔跤。

春秋战国时期,“角力”的技能逐渐向“角抵”转变。以前单纯用于战斗中的角力技能,作为娱乐节目也常被用在重大的祭祀、礼仪活动的仪式演出中。为了取悦观众,表演者在角力的过程中加进了言事[来自www.lW5]等剧情,同台演出的还有伎艺、射、御等娱乐节目,因此,这种以角力为主要内容的演出被统称为“角抵之戏”。两者区别在于,角抵竞技中,战胜对手后才定输赢;而在角抵戏中,要提前“内定”输赢,因为剧情需要决定结果。先秦时期,角抵不仅继续发挥着战争中角力以获胜的主要功能,同时也在统治阶级的娱乐生活和祭祀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秦代,“角力”、“相搏”统称为“角抵”。秦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各国的摔跤名称——角抵。取消了用于祭祀的烦琐礼仪和制度,单纯用来娱乐和竞赛。这时,角抵不仅在民间开展,而且进入了宫廷。《文献通考》记载:“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讲武之礼,罢为角觗。”这就是说,为防民变,兵器都被集中销毁,用于讲武的“角力”改为角抵(戏)。

1979年,在湖北省江陵凤凰山的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在圆拱形篦背的两面,都有漆绘的人物画。其中一面绘有相扑图:右边两人对搏,左边一人旁观。三人装束基本相同,都是赤裸上身,着三角短裤,腰系长带,带在腰后打结,带端飘垂于臀后。对搏的双方正相向扑来;左边一人双臂前伸,直立若语,似是裁判,图上部有一帷幕飘带下垂,表示这场摔跤是在台上进行。可见,角抵这种角力游戏,在秦代宫廷表演十分盛行,以宫廷武乐伴奏,有专门演出的舞台。

汉代,“角抵戏”又称为“百戏”。汉初刘邦为恢复民力,倡导简朴,禁止角抵之戏。到了汉武帝,他不仅恢复了角抵戏,而且还吸收其他民族的乐曲、舞蹈、技艺,形成集“举重、杆技、跳丸、走索、面具舞”等诸艺荟萃的大节目,故称“百戏”。但角抵仍是“百戏”中重要的表演内容之一。

汉武帝本人也十分喜欢角抵戏,先后在元封三年、六年两次举行大规模的“百戏”表演。《汉书·武帝本纪》记载:“三百里内皆(来)观”、“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史料表明,汉武帝不但自己喜欢看角抵之戏,也常用来接待来宾、炫耀武力和展示富强。

东汉时期,角抵戏依然盛行,也吸引了东汉大科学家张衡的注意力。他在《西京赋》中对百戏也作了大量的描绘:“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奢靡。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幢;冲狭燕濯,胸突锋;

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这里姑且扬弃辞赋所可能的文句夸张写法,可以肯定张衡《西京赋》是和《史记·大宛列传》等正史关于角抵之戏的描写相互印证的。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壁画《角抵图》描绘的“高台上两名赤膊短裤、长发长须的壮汉,吹胡子瞪眼,徒手相搏到难解难分时的场景”,就印证了史书上记述内容的可信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又称“相扑”。当此时,以角抵为主要表演内容的“百戏”仍然十分盛行。角抵发展到晋代又被称为“相扑”。晋代角抵出现了两武士相互抓握对手腰带进行搏斗的中国式“大相扑”。这一摔跤的古代名称一直延续到了明清,而且还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传到了日本。公元五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453),中国派遣特使到

文档评论(0)

188****87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