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ocxVIP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

?

张丽蔡亚峰

摘要:新媒体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崭新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入手,结合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了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3.004

:G641:A:1671-1580(2018)3-0013-0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凭借时效性、互动性、娱乐性、多元性等特点,迅速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大学生作为接触新媒体最广泛的群体,价值取向受到新媒体信息多元化的影响日益深刻,仅仅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灌输,往往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产生隔阂,难以促进其思想品德发生内在的质变。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视角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延伸,则是指教育者将教育意向、教育内容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计划而有预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相比显性的德育知识灌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接地气”。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目的融入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中,以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

(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讲座等形式向受教育者正面灌输的,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其他非课堂的形式影响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受教育者从中体验、感悟和反思,从而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过程。

(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模糊。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内心产生累计效应,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会更加持久。

二、新媒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一)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相契合

新媒体环境构建了独立于社会现实生活的虚拟网络空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互相浏览信息而不直接参与互动,以虚拟身份交流信息,辅之以数字、图片、视频、信号等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运用隐性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认可相关的教育理念,这就迫切需要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新媒体创设的虚拟环境刚好符合隐性教育内容的隐蔽性,借助新媒体的虚拟身份进行传播,使得思想观念传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授过程更为柔性,更易于大学生接受。

(二)新媒体主体的平等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主性相契合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能通过网络,个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平等,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重视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无意识的自我教育,这些都与新媒体环境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十分贴切。

(三)新媒体服务的个性化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相契合

95后大學生思想敏锐、自我意识增强、精神需求多样,面对社会现象和新闻热点,都有自己独特的间接,不愿意全盘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在接受信息时也偏爱论坛、社区、社交软件,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引擎、户外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时间、空间的要求,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大量的载体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依靠形式多样的手段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提升其内在的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育主体引导创新乏力导致德育内化低效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

文档评论(0)

159****4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