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视域下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研究.docx

乡土社会视域下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乡土社会视域下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研究

?

?

【摘要】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本文将以中国朝鲜族音乐为载体,分析其音乐内容、音乐现象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关联,从传统音乐及新音乐作品分析朝鲜族人民在乡土社会中具备怎样的集体人格及社会观念。

【关键词】乡土社会;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研究

J607A

一、中国朝鲜族家庭音乐与宗法意识

“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依附于农业文明的乡土音乐逐渐被工业时代产物的城市流行音乐驱赶到衰微的边缘,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一种负面效应。”[1]早在原始社会、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组织便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关系比较松散,社会分工不是非常明确,出现了“公天下”的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财产分配制度被破坏,产生了“家天下”的私有制,中华文明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历经了夏商周三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1000年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华夏,废井田、设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民众对于“大家族”的重视程度逐渐向“小家庭”发展。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便一直是小农经营,小家庭也就是最基层的社会结构。在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纵的,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不是横的,夫妻关系成了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之命大于天”,子女对父母、公婆要做到绝对的服从,这与古代上层阶级官僚大臣对君主的臣服相匹配。夫妻的关系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感情则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妻子符合三从四德的标准,夫妻之间便会是相敬如宾的关系。妻子的主要任务是抚育功能,孝敬夫家双亲是基本义务,是在“后院”生活的,男人则注重事业,掌控着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夫妻之间不经常沟通也是正常的。

朝鲜族传统民谣里有这样一首歌《做媳妇难》唱到:“擦眼泪擦得,烂掉十二个围裙……狼毫般细嫩的小手,变成了一对靶子”,仅仅从这几句歌词中便能看出做媳妇的难处,民谣里的主人公要照顾的不仅有公婆,还有婆家大哥、大嫂、小叔子、小姑子。当然,这些歌谣并不会从媳妇的口中唱出来,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要是被其他人听到媳妇的口中出现这样怨怼的词句,这个媳妇是一定会遭到全村谴责的,甚至是受到家法的惩治,或者要得到一纸休书的。所以,反映这类家庭生活的歌谣大多数是“他者”的所见所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获得解放,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度已不复存在,妇女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有了政治权利,也拥有了自主追求爱情的权利。在20个世纪50年代曾有这样一首风靡一时的歌曲——《闺女之歌》(崔静渊词,郑镇玉曲,1953年),这首歌曲主要讲了一个朝鲜族小伙子喜欢上了海兰江对岸的一个姑娘,向她叙说他的村子年年丰收,嫁过来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是不嫁老了满脸皱纹就没人欣赏了。姑娘却对他说,我们的村子里机器声隆隆作响,千山后岭果树成行,马上就会盖新房,不想做他的新娘。歌词妙趣横生,曲调亦是十分明快。6/8拍子中多用小切分节奏,加上朝鲜族特有的装饰音,曲中还运用了传统巫术音乐的元素,让人听起来很有代入感。这首歌曲曾在1958年沈阳举行的“东北三省文艺汇演”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偌大的剧场中掌声经久不衰,歌手又返场唱了另一首歌曲,但还是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再来一个”的呼声久久不平,无奈之下,歌手只好重新唱一遍《闺女之歌》才渐渐平息这股狂潮。

當然,这首歌的成名不仅仅在于曲调的欢快、歌词的生动,我想更主要的是朝鲜族的妇女终于冲出了礼教的牢笼,真正获得自由的权利。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宗法制度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但是,在一些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的朝鲜族家庭内仍保留着传统的宗法意识。“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经过了几代人依旧沿着血脉流传下来。虽然我们这代人或者上代人已经离开了乡土,但中国乡土社会的血缘依旧在国人的血管里流淌。

二、中国朝鲜族社会音乐与群体参与意识

中国的艺术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群体性的,就像上文所述的朝鲜族农乐,一个人是做不成的,这样的音乐活动更多的是自发性的,丰收了,人们开心了,就拿起道具跳一段,跟着鼓点唱一段。中国乡土社会的艺术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相互适应的,这与18世纪后期西方浪漫派艺术家的思想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艺术家疏远于他的社会,即对此前艺术史上可被感受到的一切在不同性质与程度上有不适合和矛盾的意识,是浪漫派思想的最早的主题之一”。西方的艺术家认为真正的艺术是与日常生活相互对立的,他们更多是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他们认为自身的特殊禀赋与神圣的使命感要比普通民众更优越,西方的艺术也因此游离于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外。但是,这一思想在19世纪产生了动摇,随着独裁和反动时期一波又一波的革命和改良,个人的政治参与机会、经济收入来源扩大了,艺术家们又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了重新的意识,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对个

文档评论(0)

134****95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