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docxVIP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单元导语】:

不同时期的五首诗歌、两篇小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919)、闻一多《红烛》(1923)、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1962初稿,1983删定)、雪莱《致云雀》(英国,1820)、茹志鹃《百合花》(1958)、铁凝《哦,香雪》(1982)。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尝试写作诗歌。

【教学目标】

1.明确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浪漫主义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涵,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及青春热情。

【教学重点】

明确意象,品味意境,把握内涵,领悟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五四”时期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新世界的青春热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单元伊始,我们已带领大家学习过单元导语及单元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追寻“我”的青春脚步,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我”,一是“青春”。这里的“我”带了引号,这是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人公。文学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像这首诗一样直接出现,当然也可以不出现,例如刚刚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中,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群像后就隐含着抒情主人公“我”的身影,他面对壮丽湘江秋景,追忆往昔战斗岁月,充满着青春的激情。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青年就应该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敢为人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激扬”,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又有怎样的青春吟唱呢?我们一起来追寻“我”的脚步。

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学习他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解读标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预设:放号(hào)。“立”是一个动词,表明状态,“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意是“我”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三、品味鉴赏

(一)朗读全诗,知“我”所见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齐读,注意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3.“我”看到了哪些景象(意象)?它们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象(意象)给我们什么感觉?(意境)

预设:白云(无数、怒涌)

北冰洋(壮丽)

太平洋(无限、力量、推倒)

洪涛(滚滚)

这些景象高远、壮阔,给我们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之感。

4.诗人是真真切切看到这些景象吗?为什么?

预设:这些宏伟开阔的景象并不是诗人真实所看,而是通过想象,选取典型景象入诗的。

诗人如此创作,主要是通过夸张和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营造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为后面抒发强烈的感情做铺垫。

知识储备: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超凡、独特的形象。

5.学生再次朗读,读出磅礴之势。

(二)把握重点,听“我”所赞

1.在“我”的眼中,白云空中怒涌,北冰洋、太平洋景象壮阔,洪涛奔涌而来,“我”变得无比高大,更像是位巨人,立在地球边上,尽情的发出赞美,吹响了号角。“我”赞美的是什么呢?有什么特点?

预设:力。

白云怒涌之力,太平洋推倒地球之力,滚滚洪涛之力。

毁坏、创造、努力。

2.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预设: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

“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

(三)知人论世,明“我”所言

“我”发自内心的对这种强大力量慨叹,充满激情地热烈赞颂与讴歌。面对不断毁坏、创造、努力的“力”,忍不住放声呼唤、纵情高歌,直接而热烈地表达对这种巨大伟力的歌颂。

1.这里的“力”仅是“自然之力”吗?它具体指什么力量?作者为什么赞美力呢?请根据屏幕展示内容思考回答。

屏显: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迷糊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提供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试以及各年级相关的教学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等专业资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