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品鉴真意.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含英咀华品鉴真意

?

?

肖尔俊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564100

宋朝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虽是针对创作而言的,但也适用于指导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即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的、包含着丰富信息的字句,结合语境和史实背景仔细品味、认真玩索,充分领悟出它们的文外之意或味外之旨。

这种文外之意或味外之旨的挖掘和把握,不仅有利于理解文段内容,还有利于体现中学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宗旨。一般来说,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关键的语言文字及其含义都比较含蓄或隐晦,容易被学生忽略或者因畏难而有意绕过去,从而忽视或放弃了对文中重要含义或信息的把握和领会,以致不能够真正理解文意和体察作者的用心。因而,教师就非得引导学生针对关键的语言文字做一番含英咀华不可,以避免使学生在这方面无所作为或仅得皮毛而丢了精髓。

而要含英咀华,又首先必须找出课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再结合着上下文语境和相关背景材料来推敲玩索和对照求证,这样才能够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特殊含义和真实意图,从而深刻领会和透彻理解文意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含英咀华时,务必要把握好分寸和火候,不能过度发挥,以免穿凿附会而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我在执教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孟子见梁惠王》一文时,就曾经针对开头的一段对话引导学生做过一番含英咀华,当场还获得了学生和前来听课的专家的好评。课文开头是这样的:“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段对话是孟子与梁惠王第一次见面时出现的,它的翻译难度并不大,学生一般都能看懂,有的还能翻译出稍有点难度的字词,如“亦”译作“也”,“有以”译作“有什么用来”,第一个“利”译作使动用法“使……有好处”,第二个“利”译作名词“好处”,“而已”译作“罢了”,“矣”译作“了”或不译等。

一般来说,学生做到这一步虽然也算得上是弄懂了段意,但离开了老师的帮助,仍然不大容易把握住哪是关键文字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奥妙和玄机,大有拣了芝麻而丢西瓜的不足或死角。于是,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对话中那两个起着“片言以居要”的特殊作用的“亦”字,并引导他们结合史料及背景做一番了解和挖掘,终于使他们获得了应有的理解和感受来。

原来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孟子》一书,出自孟子的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之手,而古人又有着著书立传时使用春秋笔法以显示扬抑褒贬的传统或惯例,作为孟子的后学和传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自然不能例外。对话中的两个“亦”字便是极好的例证,它们暗暗体现着儒家弟子对本门派的政治主张和宗师的拥护和颂扬之情。挖掘出了这些隐藏着的含义,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意和体会到著者的用心了。

《史记·孟子本传》中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生前虽然多次向他们宣传和灌输儒家的仁政思想,但都碰了一鼻子灰。这两位国王优待和礼遇孟子的动机完全是出于统战需要,纯粹只把他当作漂亮的招牌来为自己捞取政治声誉,哪里会理睬他那一套悖时又谬俗的王道理想呢?而之所以不采纳孟子的政治理念,除了认为它缺乏现实基础而不合国情外,还与这两位国王在见到孟子之前,就过多地接受了众多纵横策士大肆鼓吹的攻伐征战之利的影响,早也牢牢地形成了“趋利忘义”的思维定势有很大的关系。“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见《史记·孟子本传》)。

在当时这种以征战攻伐的方式来获取征服各国、统一天下的利的主流背景之下,孟子的仁政主张自然就显得另类和反常多了。难怪梁惠王乍一见到孟子,脱口就吐出个“亦”字来,满以为他也是随人之后前来谈利的,这就清楚地表明梁惠王深深地误会和低估了孟子,因此,不仅没有产生新鲜感,反而还流露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傲慢和轻蔑来。至此,若仔细揣摩、并参阅相关的史实背景,就不难看出著者这样写,除了勾勒和讽刺梁惠王的浅薄和固执外,还为接下来捧扬孟子作好了必要的铺垫。果然,接下来出自孟子之口的“亦”字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孟子的机敏和权变来:他当场就觉察到了梁惠王的误会和不恭,却不动声色地接过话题,来个先破后立,隆重地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仁政主张——“仁义”,先来个轰动效应,然后借势以尧舜文武周公孔子思想的嫡传后人自居,不但显得与众不同,而且还抬高了自己的身分价位,给人以仰之弥高的晕眩和震撼之感。两相对照,人物形象及思想境界高下立判﹑优劣自别,让学生在鉴赏中树立起了自己鲜明的取舍标准。

通过这样的一番含英咀华,学生在已经明白孟子倡导的王道理想之外,还生动形象地揣摩和把握住了孟子的心理和形象,真正感受到了他那不卑不亢、机敏权变的谈话风格,以及气度雍容、精神豪迈的高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87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