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docx

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

?

摘要: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的生效,都要以学生最大程度的认可与积极配合为前提,这就需要加强培养思政课教师自身和学生双方的“共情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要能引导学生能能真正走进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党和人民以及中华民族在面临近代以来的巨大变迁时所做出的种种“历史的选择”,才能有真正发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共情能力;专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几年,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8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各高校认真落实文件要求,都加大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力度。

思政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让思政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实施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实行“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等,注重加强微课、慕课建设、网络资源库、案例库建设的投入。

这些教学改革虽名称各异,但都强调学生的参与,旨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困境,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商者,促使学生主体意识充分觉醒。普遍来讲,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往往倡导学生自主组建团队,通过自主选择参与专题、课前自学、课堂分享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

可以看出,目前的这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图非常明显,大大促进了思政课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教学的内容的趣味性和时代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必须看到的是,目前改革的教师自我认可远大于学生认可。也就是说,对学生来讲,可能我们的教学改革依然是形式大于学生所需。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改革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也非常期待思政课改革,但教师的改和学生需要的改革并不能很好的匹配。学校、教师倾尽全力花样翻新的教学改革,学生虽然也感受到了教改带来的一些参与的趣味,但更多的是被动的应付着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交着不同样式的作业,甚至觉得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从教改中得到的获得感并不强烈。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微课、慕课等所有这些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的生效,都要以学生最大程度的认可与积极配合为前提。或者说,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的改革归根结底都是“形式”,这些形式要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为“根本”。只有这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到课率、抬头率问题,才真正有意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政课里找到获得感。

基于以上情况,只有师生能真正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知道对方所需,理解对方所为,并采取恰当的反应,才能让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加强培养思政课教师自身和学生双方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也叫作“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之间就党史、党情、国史、国情、世情、民情等内容进行的一种交流,是学生与历史时期的世情、国情、民情、历史人物、历史人群之间的跨越时空的交融与沟通。因此,想要真正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必须要有共情能力。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党和人民以及中华民族在面临近代以来的巨大变迁时所做出的种种“历史的选择”,能真正走进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将心比心的体悟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感受,正确的解读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心里、头脑里,才能有真正发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因此,在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共情能力的培養,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在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与历史共情的纽带,起着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和思考的漫延的重要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首要表现就是,教师一方面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学生面对你提供的教学内容会有那些疑问、质疑甚至抵触。教师不能武断的设置一个自认为天然正确的前提:我想让学生接受的观点,学生就必须无条件接受,学生的质疑都是错误的,是思想不端正的表现。学生和教师生活的时代有差距,和历史时期人物和群体生活的时代更有差距,“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

文档评论(0)

186****39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