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docx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

?

?

郑幽幽高存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翻译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构建出了翻译活动中多个认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为翻译的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选取《远大前程》的两个译本作对比,通过具体的语言层面的分析,揭示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与译者,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表明翻译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过程,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且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

关键词:主体主体间性《远大前程》

:H315?:A?:1009-5349(2020)05-0062-02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需要原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的共同参与,而在这一过程中,关于谁是翻译的主体,谁处于翻译中心地位的探讨至今仍热度不减。翻译的主体研究也开始从哲学领域引进主体间性的概念,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翻译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构建翻译活动中多个认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摆脱了片面关注原作者、文本和译者的主体性的范式,为翻译的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选取了《远大前程》译本中经典又具有代表性的王科一译本和罗志野译本,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原作者主体、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之间进行的言语沟通,深入分析主体间性产生的条件和过程,表明翻译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过程,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且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

一、翻译与主体间性研究

所谓主体间性,也叫交互主体性,指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经验使得意义通过主体间的交往而得以建立,并在主体之间传递,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构成主体间的交流,并将各主体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主体的存在即意义的存在、理解的存在,不是由主体自身形成的,而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的[1]。起初胡塞尔在探索更理性的主体性的过程中发现了主体性研究的缺陷,进而创立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而后海德格尔提出了“四元说”来反思和完善胡塞尔不彻底的主体间性。伽达默尔也从阐释学的角度对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义,他认为人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对意义的复原过程,而是解释者带着自己的视域进入文本的历史视域中,两者通过交流产生新的意义,同时两者的视域融合为一,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与文本的关系就不再是单向的理解和阐释,而是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2]。随后,哈贝马斯从语言层面研究哲学问题,并指出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实现交流的主体间的活动,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语言交往达成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作用,从而在语言层面形成的。

在翻译研究中,翻译主体研究经历了从原作者中心论到文本中心论再到译者中心论的过程,但这三种中心论都有各自的缺陷。原作者中心论强调,译者要保持语言上的忠实,同时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和作者的思想,使得作者的主体性被绝对化,译者以作者的解释为权威来诠释文本,成为原作的“仆人”,读者在阅读中也被灌输作者在文本中的思想,这样的方式忽略了译者和读者的主体性。文本中心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将翻译视作一种科学,仅仅关注词、句、结构方面纯语言的操作,把翻译过程看作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过程,努力寻找存在的共性,从而总结出普遍适用的语言规律,蒙蔽了译者的功能和主导作用。译者中心论帮助译者成为了改写者、叛逆者,并使之处于中心位置,被赋予了对文本绝对的阐释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同时文本被边缘化,作者也很少被提及[3]。正是这些研究弊端使得翻译研究主体间性呼之欲出。

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是指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语言互动中,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关系,克服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误解,从而达成共识,交流顺畅。作者和译者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生阅历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译作与原作产生一定偏差的影响因素,因此掌握原文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生活态度、写作风格等能帮助译者深入理解文本,保证和作者历时沟通的顺利进行。在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中,读者对译文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并影响译者的翻译。译文是带有时代特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经济、文化的变化,读者的接受程度也在随之变化,因此,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则是必不可少的。译者同样是作为读者来阅读原文,对于原文有一定的阅读需求,那么,译者的读者群体对于译者的译作也会有一些阅读需求,同时读者的阅读能力、水平和读者的期待,促使译者要进行恰当的语言选择,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译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4]。

二、《远大前程》的译本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对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的讨论,笔者将从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和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通过译例对比,来分析《远大前程》的两个译本中所采用的语言技巧和翻译策略的异同,从而理解主体间性的产生

文档评论(0)

180****4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