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ocx

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

?

郑夏妍+陈小欢

【摘要】文章以“宅”文化的兴起作为切入点,剖析大学生“宅”生活的深层原因,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并积极寻找应对“宅”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人类提供了日益便捷的条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可塑性强、媒介使用频繁的社会活跃群体,更是深刻地融入了这场变革。“宅”已经是大学校园中常见的生活方式,“宅”一族成为了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把握大学生的必威体育精装版特点,才能推进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宅”文化的兴起

“宅”是一个舶来词,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御宅”一族。“御宅”族的产生与日本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起初特指的是不爱出门、不喜社交的电玩、动漫痴迷者。与“御宅”相关的词汇,经由台湾、香港的传播,引入了大陆,并随着网络的推广而成为流行词汇。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宅”开始有了更多的变体。当前,我们所常用的“宅”,不一定与动漫文化相关,更多的是形容一种热衷于居于室内、较少外出的生活状态。

从最初的流行词语,到如今的司空见惯,“宅”已经成为大学生活图景的一个关键词。我们以行为方式来界定大学的“宅”群体:除上课时间及休息时间外,长时间居于宿舍,较少外出,并逐渐形成生活模式的大学生。当前,一些大学生秉持“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生活态度,在宿舍里完成娱乐、吃饭、学习等本该在在其他场进行的内容,由此还带动了颇具规模的高校“懒人经济”。

二、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分析

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了宅居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需要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据笔者2017年9月在福建省三所高校的調查,在400名受访学生中,342名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宅”一族,比例高达85.5%。在这342名学生中,26.2%的学生认为“宅”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缺少奋斗目标,19%的学生归因为自我约束能力差,18.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学校活动不吸引人或没有合适的地方去,5.8%的学生归因为缺少朋友和同伴,另外也有20.7%的学生认为是个人性格原因,无所谓好坏,10.2%的学生认为在宿舍待着效率高或在宿舍呆着心情好。综合来看,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客观方面

(1)科技社会的发展

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已达7.24亿。网民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96.3%。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激增,其中以手机外卖增长最迅速,较2016年底增长41.4%[1]。

网络的高速发展是大学生“宅”现象产生的现实基础。95后、00后一代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时代,他们从小培养互联网思维,堪称互联网原住民。而近年来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也为大学生的“宅”生活提供了重要工具。“宅”现象的背后,是日益健全的社会系统的支撑。正是社会给成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让人们有条件去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

(2)社会心态的影响

曾几何时,“宅男宅女”这一词汇还带有着一定的贬义色彩,而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及消费文化的发达,社会对“宅”的宽容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宅男宅女”自居,更在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宅”文化。

作为群体情感诉求与价值认同的文化表征,“宅”有助于直观地感受大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社会心态的弥散。社会心态是时代变迁的精神风向标,对个体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他们希望能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在从众心理作用下,更易受到社会心态的影响。

(3)学校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脱轨

学校的教育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仍旧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在生活层面和心理方面对学生的关心与指导不足。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自我规划能力的培养并未真正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学校给予的课余平台覆盖面有限,主要针对的是精英学生,而普通学生缺乏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明确路径。同时,校园社团虽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但往往存在活动层次低、创新性不高等问题,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的心理诉求在现实平台得不到真正满足,更促使他们寄情于虚拟世界。

(二)主观方面

(1)生涯规划缺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要以怎样的面貌确立自我,要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是困扰青年学生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选择好人生道路,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空虚,精神动力严重缺乏。许多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不明晰,怀有成长发展的强烈愿望,却不能落实到每个阶段乃至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去,

文档评论(0)

135****08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