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docx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

?

?

【摘要】本文根据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了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培训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扶持自主创业、提高服务质量等有效举措推动失地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高质量就业;对策

伴随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因种种原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主要分布在快速城镇化地区,他们种田无地,就业缺岗,难以真正融入城镇;同时也面临着安置补偿、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化发展在大量征用农村土地的过程中,能否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的关键,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诸多进展。从研究区域看,既有关注上海、苏州等较发达地区,也有关注郑州、昆明等中西部地区,还有关注雄安新区、郑州高新区等新城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1]从研究角度看,有考察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有关注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提升的,有强调失地农民就业转型的。[2]从研究方法看,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展开,如赵蒙成等(2018)制作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以此分析苏州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3]从研究成因看,主要是征地制度的缺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4]从研究对策看,刘健(2018)指出通过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构建就业培训体系、加强政策引导等举措实现失地农民就业路径的重构。[5]

一、我国失地农民及其就业现状

目前,有研究估计我国失地农民已超过6000万,且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各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不尽相同,一般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在于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好,就业机会多;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发展服务行业;土地补偿金较高,可以成为创业的启动资金。而中西部地区普遍缺少这些有利条件,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从全国层面来看,不同地区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存在差异,大部分是由于城镇化用地(包括商品房、商务楼建设)等原因造成失地。关于征地补偿款,各地区由于土地的区位和质量不同,标准不一,如山东省济南市市区土地被划分为四类,一类土地区片价为17.6万元/亩,二类土地区片价为13.6万元/亩,三类土地区片价为10.4万元/亩,四类土地区片价为7.4万元/亩。

由于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非农性质的专业技术培训,又无资金创业,就业渠道单一,加上年龄普遍在40-60岁之间,容易受到年龄等条件限制,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针对失地农民,不同地区相关部门普遍开展了一定的技能培训,但整体效果不佳。失地农民往往选择在本地就业,主要从事一些偏重偏累的体力劳动。有一些失地农民在本地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中一些年龄较低的就选择外出打工,为了节省成本和精力,外出打工的农民单身一人的比例较高,由此导致我国农村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常被戏称为“386199”部队。而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于技能水平不高,常常从事建筑、装修、搬运、餐饮等行业,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都不高。由此可以确定,失地农民的整体就业状况不甚理想。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失地农民问题不可谓不重视,不少地方已相继建立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部分失地农民过去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失去了田地依赖,加上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的限制,转移就业较为困难,尤其是中老年龄段的农民,更难找到契合的工作。即使是就近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大多也不稳定;有的经常无所事事,甚至依靠政府补助救济;有的认为就业是政府的事,自主就业的意识较差。

二、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

1、整体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大

随着教育发展、社会进步,失地农民素质较过去大有提高,但总体素质仍然较低。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而经过正规职业技能、农村农业实用性技术、创业等培训并拥有相关技能证书的人则更少,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装修业、打零工等)或做小本生意,素质与用工单位需求不相适应,以致产生“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转移就业难度大,即使就业了,质量和稳定性也不高。

2、就业热情度不高,社会公共服务存在不足

大量失地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多依赖政府、集体。就业观念陈旧,不顾实际情况,择业过程盲目攀高,总希

文档评论(0)

137****77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