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

?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382-02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自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笔者以寒热平调为治则,对108例中医辩证属寒热错杂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例,本组108例患者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21~65岁;病程5个月~10a;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5例,复合性溃疡25例;溃疡面积最小者0.1cm×0.2cm,最大者0.5cm×0.6cm;有消化道出血史者55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1]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08例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上消化道钡餐摄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1.2.2中医辩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寒热错杂型标准进行辩证。

1.2.2.1主证①心下痞硬;②胃脘胀痛;③恶心或(及)呕吐;④嗳气。

1.2.2.2兼证热证包括:①口干或(及)口苦;②大便干结;③小便短赤;④反酸;⑤渴喜冷饮;⑥舌红苔黄,脉弦。寒证包括:①纳呆;②口淡不渴;③大便溏薄清稀;④四肢不温;⑤喜热食或热饮;⑥舌淡苔白,脉沉迟。

主证至少具备2项,兼证中寒证、热证至少各具备1项即可诊断本型。

2治疗方法

加味半夏泻心汤由半夏9g,黄芩5g,黄连3g,干姜5g,蒲公英15g,茵陈9g,乌贼骨15g,白及9g,丹参9g,延胡索9g,人参9g,甘草3g,大枣3枚等组成。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木香6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9g,或积实6g;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9g,或代赭石15g;纳差不馨者,加焦三仙各9g;热象偏盛者,心下嘈杂,或心烦不得眠,加桅子5g,淡豆豉3g,泛酸多者,加吴茱萸4g,黄连3g;大便秘结不通者,加瓜蒌9g,麻子仁9g,甚者加制大黄5g;寒偏盛者,兼见胃脘胀闷,大便溏泄者,加砂仁6g;脾胃气虚者,加黄芪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疗3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服药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并嘱患者忌食辛辣之品。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3]。①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示溃疡消失;②有效: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示溃疡好转;③未愈:症状无改善,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示无变化。

3.2治疗结果108例患者经2—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70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44%。

4讨论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发作呈节律性、周期性,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常见症因有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上述各种病因皆可引起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气机失调,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则胃之阴阳失调,从而产生寒热错杂的胃脘痛证。方中半夏散结开痞,降逆止呕;干姜温胃止呕,并助半夏辛开散结;黄连、黄芩苦寒,泄热降逆,与半夏、干姜之辛温共奏辛升苦降之效,使相互结聚的寒热得以散开下降,则痞满可除,呕吐可止;黄连、黄芩、蒲公英清泄里热,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杀灭作用;茵陈淡渗利湿,兼有清热作用,为治脾胃湿热之专药;延胡索理气止痛;白及、乌贼骨收涩止血,敛疮收肌,制酸止痛,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粘膜防御屏障,促进溃疡愈合;丹参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有利于炎症消退;佐以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可使脾气得升,运化得健。诸药合用,谨守病机,寒温并用,清热利湿,畅通气机,制酸敛疮,祛瘀生肌,从而能够恢复脾胃升降之功能,达到溃疡面愈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9-35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

188****0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