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剧种移植京剧样板戏的个案研究.docx

地方剧种移植京剧样板戏的个案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地方剧种移植京剧“样板戏”的个案研究

?

?

陈晓娟

摘要:京剧“样板戏”是戏曲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这些剧目不仅给经历当时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且对京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蔓延到了其他剧种。20世纪70年代,京剧“样板戏”创作与演出持续升温,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样板戏”,197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艺短评《做好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工作》,各地方包括西藏、新疆地区的地方戏曲剧团开始了移植京剧“样板戏”的工作。1974年国庆,多个地方剧种移植“样板戏”的剧目在京公演,其中包括湖南花鼓戏《沙家浜》、评剧《龙江颂》、河北梆子《杜鹃山》等以全剧形式演出,及湘剧、桂剧、壮剧、彩调剧、晋剧、豫剧等以折子戏形式演出,形式各异,数量众多。[1]这些剧目在移植时是有严格要求的,“应该是在‘样板戏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对自身的剧种艺术进行‘革命化的改造,要学演‘样板戏不走样”。[2]

关键词:戏曲;豫剧;“样板戏”

在“京剧化”移植的严格要求影响下,往往牺牲了地方剧种的艺术风格。这些地方剧种移植“样板戏”的剧目大多寿命不长,随着“文革”的结束,多数剧目不再上演,逐渐被人淡忘,理论研究界对此类剧目也关注较少。但是,仍有一些移植“样板戏”剧目在本地流传广泛,甚至在“文革”结束多年后的今天,还会以全场形式来演出,豫剧《红灯记》就是其中之一。

1豫剧《红灯记》的创作背景及在当代的影响

1.1豫剧《红灯记》的创作背景

1967年到1968年,河南省的大部分豫剧团为配合形势,开始移植《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现代戏。1971年,前身为群乐剧团的郑州豫剧团演出革命现代豫剧《红灯记》,在传统豫剧唱腔音乐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不少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行,该剧由梁士英导演,曾于1974年、1975年两次作为河南省代表团的节目,赴京参加移植“样板戏”的汇报演出,由常香玉饰演李奶奶。

京剧与豫剧两个剧种在音乐、表演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在那个动辄就以对待“样板戏”态度等同于对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态度的年代里,豫剧移植“样板戏”在音乐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要移植出既不走样又要让观众听了后承认是豫剧的“样板戏”,难度很大。因此,豫剧音乐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移植的不少唱段在群众中传唱广泛,在河南很多农村地区,豫剧移植“样板戏”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京剧。

1.2豫剧《红灯记》在当代的影响

近十年来,豫剧《红灯记》仍在河南省内影响广泛。除郑州豫剧团、河南省豫剧三团排演此剧目外,2003年,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排演儿童版豫剧《红灯记》,2005年8月,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版由业余戏迷演出的豫剧《红灯记》,同样受到关注。豫剧《红灯记》中的经典唱段也深入人心。

2豫剧《红灯记》移植中的板式设计

2.1西皮散板、二黄散板的移植

散板是京剧《红灯记》中最常用的板式之一,全剧共32段唱腔,其中西皮散板(含成套唱腔)7段,二黄散板(含成套唱腔)4段。豫剧属单一声腔的剧种,虽然当代流传的传统戏仍有“豫东调”“豫西调”之分,但现代戏大多是豫东与豫西调的混合,因此在对待京剧西皮、二黄两种腔调时,豫剧基本上没有调式上的区别。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用飞板移植京剧散板。比如,第二场李奶奶“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第五场铁梅“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第五场李奶奶“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第六场对唱“你只能把我的筋骨松一松”,第七场对唱“万难不怕”,第八场李玉和“万里长城波浪翻”等京剧的西皮、二黄散板,在豫剧《红灯记》中均移植为飞板。

由于京剧西皮、二黄散板的结构与豫剧飞板差别不大,所以移植后的大多唱腔既在摆字上与京剧区别不大,且符合豫剧的唱腔规律,如第八场李玉和唱腔“万里长江波浪翻”。

除以飞板移植外,豫剧《红灯记》在京剧散板的处理还有特殊情况。比如第四场鸠山唱腔,就运用了流水板来表现反面人物。这段唱腔将西皮散板移植为豫剧流水板,唱腔在调式上与京剧保持一致,运用了传统豫剧不使用的C调,演唱音域比京剧略高。以下行音阶进行的流水板过门,营造出反面人物演唱时阴森、恐怖的气氛。整段唱腔演唱音域较低沉,拖腔较少。第一个上下句与京剧此唱段在摆字上的处理区别不大,但第二个上句将京剧的二句读变为三句读,并运用唱念结合,在符合豫剧传统唱腔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表现了人物。

此外,第八场铁梅、李玉和的对唱,为更加准确地表现剧中情感,运用了豫剧的滚白。第一场李玉和“手提红灯四下看”,京剧该唱段两个上下句均为西皮散板,第二个上下句连接很紧,没有过门,这种结构不符合豫剧散板的唱腔规律,因此移植后的豫剧唱腔从第二个上句由飞板转到流水连板,较好地解决了两个剧种音乐板式有所区别的问题。

2.2西皮原板、二黄原板的移植

在西皮、二黄原板的移植上,豫剧《红灯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