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私塾义学社学(B).pdf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私塾义学社学(B)

秦汉时代,德化先民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至今

未见文字记载。两晋至宋,中原人口不断南迁,德化民间就有以家传师授形式出

现的启蒙教育性质的私学。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作为施行封建启蒙教育和

传授科举学问的私学,越来越发展,至明清时代,几乎遍及德化乡村,成为德化

封建教育的基础。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都在这类私学中接受过一定时间的教

育.这类私学名称繁多,历代各异。按其办学形式,主要有私塾、义学、社学三

种类型。

第一节私塾

德化的私塾,主要有家塾和村塾。办学形式灵活、简便,有由闾里、宗族、

房头创办的,有富户人家设立的,有塾师自办的,也有数家合伙聘请塾师教授自

家子弟的。宋德化官学创立之前,德化古代教育是以私学形式出现的。德化第一

所私学创设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唐永贞元年(805),归德场(今德化县)三班

泗滨金员外,聘颜芳为塾师(西宾)教授弟子。

宋时,“德化人稠山谷膺,虽欲就耕无地辟”。在“仕途经济”的刺激下,

尤其是南宋以后在朱熹理学影响下,德化私塾有较大发展。德化杨梅大蛇林程,

“广收图史,延宿儒,合族子弟而诲之”。林程少时入塾读书,后为一方巨富,

致力发展私塾教育,族人多人擢第成名。

元代,虽提倡社学,但各类私塾仍有一定的规模。

明朝,因推行社学制度,私塾一度有所回落。但社学几经兴废,办得好并坚

持下来的并不多,而且,明代德化受理学影响仍很深,因而私塾仍然不少。民间

“家诗书而户业学,即卑微贫贱之极,亦以子弟知读书为荣”。

清代,尤其中叶以后,因社学衰落,私塾迅速发展,遍及乡村。《德化县志》

载:“士以笔砚为恒产,教授为生涯。穷村僻壤有塾学,稚子不任力作,概令读

书。虽樵牧童竖,罕不识字者”。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部分私塾改办为新式小学堂。由于私塾已不能适应时代

要求,民国8年(1919)、16年、35年,国民政府明令禁办私塾,严加取缔。抗

日战争期间,复令改私塾为国民学校。尽管如此,仍有相当数量的私塾存在。即

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地方也还办有村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德化仍有私塾存在。人民政府执行“根据现状,允

许存在,实行登记,团结改造”的政策,逐步将私塾改造为小学。至50年代中

期,私塾才全部消失。

历朝私塾制度,仅有清末与民国期间少量文字记述。

塾舍一般没有专设塾舍,多借用私人房宅、厅堂,或自家房舍。也有设于

祠堂或旧宫庙的,大户人家也有自建书房的。

陈设塾舍设孔子牌位及魁星像。首座为塾师席,放有戒尺、朱笔等。其下

为塾童座,分排两侧。课桌椅由塾童自带,大小高低不一,有旧屉桌也有八仙桌,

一般没有塾名(校名)。

学制私塾没有固定的学制,塾童只要塾师同意,缴交束修(学费),便可入

学,年龄从7岁至20来岁都有。没有规定学习年限,何时出塾,视学生情况而

定。科举时代有的从入学读至进秀才方出塾;民国时期有的只念一二年,初识文

字就出塾,有的粗通一点文墨、珠算便因家境贫穷辍学就业。每年初春入塾,年

终结束,无寒暑假日,但有农假、春游及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或封

建节日)假。一般每塾一名塾师,学童三五名至二三十名不等。

学约自唐宋以来,私塾都有学约,以口头宣布的多,且相沿成习。宋朱熹

所撰《蒙童须知》,既是蒙馆的课本也是学约。清康熙年间张伯行编辑的《常规

类编》则是师生守则。

新入塾的学童,先焚香拜孔子后拜塾师,敬献束修(学费),以示尊师重道;

接着与同塾学童行礼致意,分食红蛋、糖果,表示尔后相互亲爱。然后入座,听

师教诲。这种入塾仪式,一直沿袭至民国期间。

教学教学内容不固定,蒙馆根据塾童各自的程度选习教材。大体先是教习

蒙启教材,集中识字,有《三字经》、《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等;

然后逐步加深,《五言杂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

直至诗文、《四书》、《诗经》等。清末民国间,为适应民众需要,还教习《尺

犊》、《珠算》和民间应用文。民国期间的“改良私塾”还增教《国文》、《算

术》。除读书外,每天间习书法,做对子和缀文,科举时代尚须练习“科举应试

文章,准备日后参加科试。教法上施行个别教学,塾童轮流抱书到塾师案前,老

文档评论(0)

173****53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