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docxVIP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

?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进入最为动荡的年代,外强入侵,连年内战,掀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篇章。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输入了西方的音乐文化。西方音乐在影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渗入了中国元素,出现一批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音乐作品,有运用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加入中国古典诗词的,也有出现中国的器乐曲调和声乐曲调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克莱斯勒的小提琴小品《中国花鼓》、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和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一、取材中国民间艺术的西方音乐

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传统戏曲艺术为例,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元素,经过800多年不断的丰富、革新与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华工出洋,中国戏曲剧团也走向欧美。据不完全统计,在1911-1929仅2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百老汇共上演了29部与中国相关的剧目,其中23部采用了中国戏曲的舞台风格和表现原则[1](26),包括《赵氏孤儿》、《汉宫秋》、《黄马褂》等中国传统经典剧目,可见中国戏曲艺术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这期间诞生了《中国花鼓》这部以中国传统花鼓艺术为题材的小提琴音乐小品。

《中国花鼓》是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弗兰兹·克莱斯勒创作的13首小提琴小品《原作》中的第三首。据考证,克莱斯勒创作《中国花鼓》时并未来过中国。他曾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欣赏过中国华侨表演的“华埠音乐”,从中国艺人敲打花鼓的演奏中受到感动创作了《中国花鼓》。《中国花鼓》以花鼓的前奏,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以小提琴和钢琴营造出锣鼓喧天般欢乐喜庆的气氛,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风情,听来别具中国风格。[2](30)此曲以优美丰润、清新舒爽、富于变幻的音乐风格和典型的、浓郁的中国韵味,成为中西方小提琴演奏家都钟爱的曲目之一。

这部作品中引用的中国传统花鼓艺术,原是在淮河一带流行的汉族民间歌舞,研究认为它源自宋代“舞迓鼓”,或是由宋代的花腔腰鼓演化而成。《凤台县志》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到明代凤阳花鼓已声名远播。明末凤阳地区饥荒不断,百姓借助花鼓这门技艺逃难至各地求生,以这种卖艺相传的方式将“凤阳花鼓”流传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许多民间歌舞受戏曲艺术影响,“花鼓灯”便也逐渐演变成“花鼓戏”[3](60)。演奏花鼓戏的主要乐器有鼓、小锣等,配乐有二胡、唢呐等。受花鼓文化影响的汉民族地方歌舞众多,虽然各地表演的形式、风格不同,但花鼓均用于节庆时喜悦、热闹的场面,如春节、迎神、婚嫁、贺寿等。

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一开始即引用中国传统的花鼓艺术元素,采用A—B—A结构复三部曲式,A段模仿花鼓的节奏,营造出类似中国传统花鼓“咚咚锵”的欢快气氛。作曲家用钢琴的低音伴奏模仿花鼓声,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四五度叠置(即“琵琶和弦”)烘托出热烈喧闹的气氛。之后小提琴用急速的快板奏出音乐主题,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展开旋律,大量运用跳音、装饰音、拨弦、泛音、双音等手法,立体、饱满地模拟出中国传统乐器鼓、锣、唢呐等乐器齐奏的场面,将情绪推向高潮,充分表现出中国民俗迎神大会上喜庆、欢快、热烈而又喧嚣的节日气氛。B段节奏转慢,抒情中略带谐谑风格,与A段的欢快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歌唱性,华彩段落令人浮想联翩。最后乐段速度转快,再现开始处的A段,曲调急进,华丽细腻的旋律配以快速的节奏,在欢腾活跃的气氛中结束全曲。[4](5)

《中国花鼓》虽然以中国传统花鼓音乐为素材,但仍采用欧洲传统音乐ABA的复三部曲式。这种复三部曲式具有戏剧化的强烈对比性,此曲A段和B段在情绪、节奏、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就都有强烈对比。而传统的中国民间花鼓音乐却没有这种对比,一般从头到尾都洋溢着热闹、喧嚣、喜庆的气氛。于是,《中国花鼓》表现的是中国民俗,到底还是带上了西洋的味道。

类似这种取材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带给听众中国式想象的音乐作品虽然数量有限,但在西方音乐中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花鼓》创作至今已逾百年,就仍然堪称典范之作。

二、取材中国古典诗词的西方音乐

20世纪初,阿瑟·威利、格雷厄姆、霍克斯等国外翻译家翻译了大量中国诗歌,为西方音乐家采用中国诗词进行音乐创作提供了条件。1907年,本身不通汉文的汉斯·贝德格德参考汉斯·海尔曼《中国抒情诗》、犹滴·戈蒂埃《玉书》和圣-德尼《唐诗》,翻译了83首中国古诗,即《中国之笛》。其后德、奥音乐家纷纷根据此书进行创作,诞生了威伯恩的《四首歌曲》、勋伯格的《无伴奏合唱歌曲》、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五首东方歌曲》、马勒的《

文档评论(0)

138****55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