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侧视角探索典籍翻译与教学.docx

从需求侧视角探索典籍翻译与教学.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需求侧视角探索典籍翻译与教学

?

?

马晓颖赵玉闪段素萍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高新技术受到世界关注,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技术服务及语言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技术贸易等走出国门的同时,语言服务缺口较大,高级汉语外译翻译人才特别是汉译英高级翻译短缺,从目前中国大陆典籍翻译的现状即可看出,对外国典籍汉译比较成熟,但是中国典籍外译尤其是英译明显不足,其中文学典籍作品英译较多,而科技典籍英译较少,纵观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特色的极少,尤其是科技领域专业翻译高等人才培养力度不足,而科技典籍外译尤其是英译,需要高级的专业翻译人才,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经济学供求理论的视角来探讨我国的典籍翻译需求侧的问题,希望相关结论能够引起政策制定者和高校管理者、学者及媒体传播者的关注。

关键词:典籍翻译;典籍英译;跨文化交际;国际市场需求;高校管理;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国内市场典籍翻译英译现状

面对中国典籍翻译的现状,鲁文恭指出“就目前来看,业界更多的是在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明显滞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任何行业都应该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让产品更具有个性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指出,在供求市场中有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供求关系,每个人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增加社会财富、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效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要更好。中国典籍英译面对的需求侧是西方发达国家及相关能够使用英语媒介语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群体,典籍翻译的英译要以这些市场群体的需求为依据,在忠实我国典籍文化宗旨的同时,翻译出适合这些群体的阅读和思维习惯的作品,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读,对翻译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面对中国典籍翻译现存问题,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王宏印教授指出:“现在很多典籍译论问题的关注点还在标准、归化、异化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原因就是古文、英文、译论皆通的三位一体化人才罕见。”“国内出版的典籍英译本,大多为国人所购,外销有限。出口不成,只好转为内销,成为国人学习英语的参考书。”

中国国内传统的典籍翻译大多比较注重“原文再现”“原滋原味”,殊不知“你的美食可能是他人的毒药”,脱离了读者的接受度,单纯从原作者出发,不考虑终端客户也即市场上的需求进行分析归类,权衡需求方的异国文化、喜好、禁忌等是行不通的。

而我们培养的高校翻译专业的学生所翻译的作品,最终是要面向英语是母语或者以英语作为媒介语的读者群,因此,评价的标准应该以市场的需求方为基准。

二、中国典籍在英语国家市场的现状

为了满足市场供求规律,翻译策略的选择首先要考虑需求方,最终落实到翻译作品的读者。王宏印教授提出“据统计,公认为典籍英译偶像的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译本与英国翻译家霍克斯、闵福德的《红楼梦》译本相比,无论是读者的借阅数、发行量还是引用率,都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传言国外大受欢迎的《狼图腾》也几乎只是外籍华人购买。”这与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的国策明显不符。

另一方面,对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的研究,有些学者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出发,如王宏、刘性峰、林元彪、刘迎春等均倡导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科技典籍译介研究中存在的内容选择不平衡,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李伟荣指出科技典籍的翻译研究受到忽略,海外传播效果不佳。

三、解决中国典籍英译现存问题的建议

在谈到中国典籍翻译的读者问题时,王宏指出“根据读者的需求确定译文的文体风格也应成为典籍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刘迎春建议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典籍英译。

除此之外,翻译还要考虑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对此,林元彪认为,‘碎片化是当前大众阅读的一个显著特点,他指出,赖发洛的《论语》译本为普通读者设计,与长久以来专家学者的深度翻译显著不同。其译本语言简练且高度贴近原文,并取得了极好的语力效果,对当前典籍翻译如何顺应碎片化阅读潮流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吕剑兰等提出,翻译选材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内容的期待和需求、翻译文本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语言的审美需求、哲学典籍的翻译应既有哲学深度又通俗易懂。

花萌在针对目前美国文学代理圈对购买中国的翻译作品“不感冒”的问题时提到,“如何让美国代理人和中国文学英译从相识走向相知,成功架起中国文学与美国编辑、出版商、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之间的沟通之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中国文化外宣问题,王宏印指出中国典籍在外译的过程中要权衡三个意识,即文化产品意识、读者意识和国际市場意识,并倡议使用“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让更多的国外观众看到中国的文化产品”的提法。

顾巨凡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文化外译外宣模式,目前

文档评论(0)

姚启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8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