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习行日课:五育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1.docx

六一习行日课:五育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1.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六一习行”日课

“五育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1

?

??

?

?

?

?

?

?

?

???

?

?

?

?

?

摘要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方式的转变。借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习行”教育思想,利用日课的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每日一理;每日一跑;每日一读;每日一赏;每日一展;每日一省”的“六一习行”日课实践中去,是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六一习行;日课;五育融合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已是全体教育人的共同目标,现在则要着力把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去。因此,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行”教育思想,利用“日课”的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日常实践活动中,是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育人行动,育人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举措。

一、日课、习行与五育融合

(一)日课的含义

日课。日,乃人生百年的基本单位。日复一日,联结成独立生命的百年人生。日课之日,则是“每日”“一日”“天天”之意。课,可解为功课,课题,研习。课,亦有叩问之意,指向人生究竟的叩问,如曹魏文帝《典论·论文》里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赏音”一句,“课”即“叩”。日课,是过去读书人进德修业、读书治学的常见方式。如冯友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读书方式和态度,就是强调读书成习惯,无日不读书。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课石鼓,自谓“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清季书家王觉斯晚年“一日临古,一日应索请”。晚清大臣、理学家、曾国藩之师倭仁,备有日课册以修身。曾国藩本人则有“修身日课”,通过记日记来反省自身的一念一事[1];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功课十三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端楷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2]。可见,日课就是学习者每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修身养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课及功课的具体操作方法。日课的重点是培养习惯,以使学习者的修身养性和读书治学从日常做起,从细节做起。日课的旨归是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习行”教育思想

习行的含义

“习行”分两字,“习”,本义是指小鸟的反复试练飞行,引申为对知识、技能等的反复练习、践履之意。“行”即行动、实行、践行。“习行”一词则可解为实践、躬行;进而引申为自强不息、强身健体、功用的涵义。

2.“习行”教育思想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习行”的教育传统。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倡导“习行”的教育家之一。《论语》开篇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确表达了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习行的思想。《学记》明确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习行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习行的具体内容:“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除了对正业的温习外,还包括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等活动。孟子则强调,要通过习行来进行人的道德意志的自我锻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只有用这些习行实践来抵砺人的灵魂,坚韧人的意志,淬炼人的品性,才能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承受力,完善“大丈夫”人格,实现“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诉求。道家强调习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第四十一章)“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子·让王》);墨子重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荀子则在继承前人道德习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道德习行方法。在我国教育史上,最重视“习”“行”作用的教育家当首推清朝后期的颜元[4]。颜元创建了以“习行”为核心的“习行”教学法,反复强调“习行”是读书求学最重要的途径,“读书无他道,只需在‘行’字著力”[5]。颜元认为“习行”对于德、智、体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方面,“习行”可以培养学者良好的道德观念,也可以通过“习行”培养良好习惯、革除不良习惯。在智育方面强调“习行”对于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体育方面,“习行”是运动和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六一习行”日课与“五育融合

文档评论(0)

139****3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