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闸导航墙挡墙施工技术方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船闸导航墙挡墙施工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地理位置与工程规模

xx船闸位于xxxx市xx县xx镇境内,船闸中心线位于xx套闸中心以东250m,船闸纵轴线分别与xx(K63+413)、新xx南偏弘的航道中心线(K61+022)相交,两交点直线距离为2391m;船闸下游引航道与xx的衔接采用弯曲段过渡。

拟建的xx船闸为Ⅲ级通航建筑物,船闸基本尺寸为23×230×4(m)(口门宽×闸室长×最小槛上水深),船闸主体建筑物为钢筋砼坞式结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上、下闸首、闸室(长230m),上、下游导航墙(共计140m),靠船墩(40个),引航道,远调站一座(护岸长100m),义北引水渠倒虹吸涵洞一座,赔建桥4座,xx堤防洪交通桥一座等。

(1)、扶壁式结构特点

上下游导航墙为钢筋混凝土扶壁式结构,墙顶设挡浪板,上游扶壁式导航墙底板厚度为0.7m,前后趾底板加厚到1.2m,底板宽度8.2m,肋板间距4.2m,厚0.5m;下游扶壁式导航墙墙顶标高5.52m,底板顶标高为-2.41m,底板厚度为0.65m,前后趾底板加厚至1.05m,底板宽度为7.7m,立板厚0.6m,肋板间距4.0m,厚0.5m。立板、肋板、底板之间的倒角除立板临水面倒角外均为500mm×500mm,上下游立板临水面倒角设置宽500mm,高1000mm,立板临水面设钢护木,间距依肋板位置间隔布置,沿扶壁墙后设置两道纵横向排水系统,纵向采用Φ100mm软式排水管布置,横向采用Φ50mm软式排水管,下排伸入立板底部倒角处,通过倒角处相应位置埋设的Φ45mmPVC排水管与航道相通。

(2)上、下游导航墙采用喇叭型对称布置型式,上、下游导航段长70m,分为6段,标准段长11.72m,其间设2cm伸缩沉降缝。

(3)上游主辅导航墙及护坦结构

上游主辅导航墙均为扶壁结构,共有11段,E型结构计2段,F型结构计7段,G型1段,H型1段。自上闸首往上游左侧依次为扶壁结构E、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H,右侧为扶壁结构E、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G。护坦长度70m,其中靠近上闸首的20米段为40cm钢筋混凝土护坦,其余50米为300mm厚C20素混凝土护坦,

混凝土下设20cm碎石、10cm中粗砂垫层。

(4)下游主辅导航墙、护坦结构

下游主辅导航墙均为扶壁结构,共有11段,E型结构计2段,F型结构计7段,G型1段,H型1段。自下闸首往下游左侧依次为扶壁结构E、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G,右侧为扶壁结构E、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F、扶壁结构H。护坦长度70m,其中靠近下闸首的20米段为40cm钢筋混凝土护坦,其余50m为300mm厚C20素混凝土护坦,混凝土下设20cm碎石、10cm中粗砂垫层。

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在勘探深度内分布的地层岩性以第四系粘性土及粉砂、细砂等为主,根据岩性、强度、沉积系列自上而下可综合分为13大层,各地层特性叙述如下:

(1)层为黄、灰黄色粘土和粉质粘土(Q4al),稍湿,一般呈可塑状态(局部为软塑状态),表层可见裂隙,含有植物根茎,为中等压缩性土,间夹粉土薄层;在岑池河两侧附近以粉质粘土为主,层厚1m~2m,遍布于地表。

新xx两岸大堤为人工填土,土料来源一般为堤防南北两侧就近开挖采取,岩性与附近的(1)层及(2)层土相似。

(2)层为灰褐、黄灰色粘土、粉质粘土(Q4al),湿,呈可塑至软塑状,含少许铁、锰质结核,可见小虫孔,层厚2m~3m,分布于除河槽外的整个场区。

(3)层为灰、深灰色淤泥和淤泥质粘土(Q4mc),饱和,软塑至流塑状,间夹粉土、粉砂薄层,含有腐殖质,层厚一般在2m~5m,分布于整个场区。

(4-1)层为灰色,灰黄杂色粉质粘土和粘土(Q3al+pl),湿,中下部夹有砂礓(直径1cm~3cm)10%左右,上部呈软可塑状态,向下强度渐增,层厚0.5m~3.0m,分布于整个场区,层厚及强度变化较大,是(3)层与(4-2)、(6)层的过渡层。

(8)层为黄、棕黄至灰黄色粉质粘土或粘土(Q3al+pl),夹有粉土薄层,呈硬塑状态,湿,含铁锰结核、砂礓等,层厚2m~4m。

(9-2)层为灰黄至青黄或灰色等杂色粉质粘土(Q3al+pl),一般呈可塑~硬塑状态,湿,夹有粉土薄层,或与粉土、粉细砂互层(Q3al+pl),含有铁锰结核和砂

文档评论(0)

办公吧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办公报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