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第31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嗜碱性粒细胞

第32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特点

颗粒可覆盖在细胞核上,因之细胞核虽亦呈分叶状,但常不清楚。嗜碱性颗粒的特点与肥大细胞的颗粒相似,但两种细胞的关系尚待研究。图为比较嗜?嗜碱性粒细胞

碱性粒细胞(B)与中性粒细胞(N)和嗜酸性粒细胞(E)颗粒的区别。第33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核右移

第34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者超过3%时,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也或者更多,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细胞总数减少,与造血物质缺乏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有一过性右移。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变化,则多预后不良。第35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佩尔杰异常症血象(pelger-huet)

佩尔杰异常症:一种遗传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常粗的核染色质第36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中毒颗粒

第37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中毒颗粒为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蓝色或蓝黑色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及恶性肿瘤时多见。第38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和l核右移,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G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为1:13。(I)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粒细胞(指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超过5%。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上急性中毒、急性失血及急性溶血等。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具体表现为:①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版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②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2)核右移:是指中性粒细胞核出现4、5叶(正常时多为3叶l)或更多,其百分数越过3%。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第39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化。具体表现为:①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②中毒颗粒:细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③空泡: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④Dohel体: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多呈斑块、梨形或云雾状,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⑤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第40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3.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解等变化,退行性变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第41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空泡粒细胞

第42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红斑狼疮细胞

第43页,共62页,星期六,2024年,5月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γ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

文档评论(0)

xiaoshun20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