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论语·述而篇第七》-【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pptx

7《论语·述而篇第七》-【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pptx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述而篇第七;重点篇目(红色需要背诵):

1、2、3、6、7、8、9、10、11、12、

14、16、19、20、22、25、30、36、37;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解读】

“述而不作”是孔子自述为学的态度。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了。然而,事实上,在整理、阐述和传授古代文献的过程中,孔子做出了许多创新、发展,他创立的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述而不作”突出了继承的重要。在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中,“述而不作”,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提出新思想,发展儒学而不自立体系,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一种传统。

;7.2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2解读】

何有于我哉?一般译者认为这是孔子的谦虚之词,故译为“这几条我做到了哪些呢?”

但《论语》中“何有”,都是“不难”之辞,如6.8中连续三个“何有”,都是“不难”之意,且7.34中孔子明确说自己做到了“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注意:孔子在道德修养的境界及学习所得的成果上,确是谦虚的;但他对自己学习的态度,刻苦的程度及为师的敬业上,一直是客观的,并不会刻意自谦。;孔子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

“默而知之”,即对知识的默记。知识的积累往往就在这种不言不语的默记中,常年坚持不言不语的默记,就会有不知不觉的收获。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物,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领会于心。“默而知之”不仅指书本知识,而是一种泛指,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对各种碰到的知识的默记。这是讲学习方法。

“学而不厌”,不懈学习而不觉厌烦,是讲学习态度与毅力。

“诲人不倦”,指导学生而不知疲倦,是讲为师之道。

;拓展链接;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解读】

修德、讲学、徙义、改过,是为人为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孔子为人们不能这么做而忧虑。

徙义,改变自己以追随道义/按照道义的要求改正自己。

“择其善者而从之”(7.22)“就有道而正焉”(1.14)

把改过与修德、讲学、徙义并提,反映孔子对及时改正过失或“不善”的重视。;???展链接;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解读】

本章反映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周朝礼乐制度的开创者是周公,所以孔子一生服膺周公,奉行周公之道。

孔子志在行周公之道,所以会在梦中见到周公;年老体衰,不再梦见周公,又见道不得行,故而有此慨叹。

从青年至壮年,从壮年至暮年,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处处碰壁壮志难酬,既是叹自身衰老,也是叹道之不行。;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解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心,志于道;身,立于德;行,依于仁;日常生活游于艺。“道、德、仁”是形而上的境界,“艺”是形而下的境界。

古代道和德分别讲。道,即为人之道,做人的根本原则。“志于道”,立志于追求为人之道,即确立为人的目标、道路、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

“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德,得也,道之得于己者为德。对于道,自己已经把握了的,叫作德。道博大精深,对道的把握,不能一蹴而就,需在日常言行中,不断地体会、践行,积累而成。唯有自己把握了,才能够据之以指导言行。所以说“据于德”。

“据于德”,即德行之教,将志道的追求落实于行,孝悌忠信、勇直敬让等是其要目。唯有日常言行都能据于德而不离,才能达于道之大全。

;“子日:吾道一以贯之。”孝悌忠信、勇直敬让诸德,其中有一以贯之之精神。

仁,人与人相处的大道,是贯穿于诸德的根本精神。“依于仁”,就是一切德行都要体现其中一以贯之的“仁”的精神。

孝悌是为仁之本,但并不是有孝悌之行就是仁;只知孝敬父母,没有仁者爱人之心,不能将爱心推及他人,不能说是仁。故在“据于德”的基础上还须有“依于仁”的教育。

;艺,孔子时指礼、乐、射、御、书、数,以后范围扩展,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至天文历算、农桑水利、医药百工,都属艺。艺属实务、技艺,非原则。游,游憩,朱熹注:“玩物适情之谓。”

钱穆《论语新解》:“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与游于艺属不同范畴。前三项是理性的、道德的,通过博文约礼,学习修养而达到;游于艺则是感性的、艺术的,经技艺的学习而得之。前三者是社会性的,人所共同;后一者是个性化的,随各人兴趣条件不同而异。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者相比,前三项为本,后一项为末;前三者重,后一者轻。然四者均为成人之不可或缺,不可偏度。

以为学做人只需熟读经典,志道进德,而一切技艺之学都属无用,甚至有害;或将儒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