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场景理论视角下“互联网+祭扫”现象解读
?
?
滕鲁阳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以丰富多样的祭祀方式实现血脉的传承,行为的规训和家族的认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指尖轻触的“互联网+祭扫”横空出世,这是传统文化顺应网络大潮的勇敢尝试,通过祭祀场景的构建带来逼真的视觉体验,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本文试用媒介场景理论解读“互联网+祭扫”现象。
关键词:互联網+祭扫;仪式传播;媒介场景理论;场景五力;文化传承
:G210:A:1672-8122(2017)05-0175-02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扫墓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今天,人类征服空间距离能力日益强大,祭扫趋向社交化、科技化和网络化发展。“互联网+祭祖”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商业化营销的摩擦,自从问世以来饱受争议。有人痛批其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显得离经叛道;也有人夸赞这是传统文化顺应网络大潮的勇敢尝试。
一、互联网祭祀的仪式观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曾在《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提出:“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而人们就处在文化世界的大幕下,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祭祖,都是一种对生命的审视和尊重。
1.传统意义上的扫墓行为
用“节气+节日”来形容清明再恰当不过了,它集祭祖的庄重和踏青的欢愉于一身。《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詹姆斯·凯瑞将仪式观描述为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统意义上的“扫墓”便是这个道理: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家族从天南海北聚集到特定的地点,进行的特定的行为。这样时间、地点和动机的统一性强化仪式感。另外,进入陵园的庄重感、进行祭拜时的肃穆感和缅怀故人的亲切感在人们的身临其境中迸发出来,触景生情让仪式得到升华。
在结束扫墓活动后,一些家庭并没有急于赶路,而是停下奔波脚步去踏青游玩,清明时节的春意盎然的一片绿色给予无限哲思,人们通过扫墓达到了“慎终追远,敦亲睦祖”初级目的,也基本实现了对生命价值探寻的高阶目标。
2.网络祭祀行为的现实来源
所谓“互联网+祭祀”指的是借力互联网,以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展现祭祀场面。一些人诟病其“有市场、没掌声”,代扫者一边在坟头流着虚假的眼泪,一边往兜里装钞票。这样的评价可能过于主观,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半径扩大再扩大,久居异乡的人们也缺少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个层面上,网络祭祀是一种革新。个人只有完全融入集体中并探寻到文化属性,才能够更好地自我定位和深度挖掘。祭拜祖先正是他们寻求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的重要渠道。
二、媒介场景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祭祀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中提到:“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对媒介内容的研究已成为过去式,人们开始探索媒介对行为特点的影响。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介场景理论的提出打通了移动互联网的“任督二脉”。
“场景”来源于戏剧和电影。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媒介场景理论的概念。《即将到来的场景(context)时代:移动、传感、数据和未来隐私》一书中提出了“场景五力”,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而“场景五力”营造出的场景让个人感到身临其境。场景传播实质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1]。
1.“仪式”还是“意思”?
作为传统礼仪文化向数字化转变的缩影,有些人诟病其无法令人身临其境,更谈不上触景生情,让诚意贬值、孝心打折,充其量就是“意思意思”。同时,网络祭扫也是披着传承文化外衣的商业化行为,以追求利益为宗旨的商家为提高用户的在场感付出了诸多努力。被誉为“第四媒介”的网络媒介功不可没,它将沟通的移动性、时空的非线性化以及应用的多媒体化等特征注入祭祀活动中,竭力让情怀落地。
(1)移动设备
移动终端兼具便携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手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概括来说,手机的出现使得走路和说话同时进行。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挤出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且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访问相关页面,网络媒介使时间和空间的偏向逐步消解。
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另一类移动设备,装备可穿戴设备后“人—机”互动更加频繁,人的身体成了屏幕和鼠标。尽管目前技术还不完全成熟,但笔者坚信其发展潜力巨大,将来应用于网络祭祀领域势必会锦上添花。
(2)大数据
互联网是数据之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生活中的数据主要通过智能手机产生。海量数据产生信息迷航。不过通过数据挖掘和计算,可使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浮出水面,并得出规律和预测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