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阈下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与抵抗策略.docxVIP

后殖民视阈下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与抵抗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后殖民视阈下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与抵抗策略

?

?

程昊

【摘要】本文试从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视角来分析解构举国学习英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并探寻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应对英美西方文化的入侵,保护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

【关键词】英语;中国文化;文化同化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189-02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全球化贸易与文化交流,全国大中小学校都开始了英语教学,近些年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课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探索,英语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上,而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冲击角度的研究则鲜有。赵莹在《后殖民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意识》虽然提及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论述不详。[1]面对这一缺失,笔者试图运用后殖民文化理论来论证英语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一、英语成为文化主战场的利器

据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人类社会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2]但是随着核武器的发明,战争由胜负变成敌我双方同时灭亡。而二战后人类社会对战争的恐惧使得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变得隐秘起来,从而进入了后殖民主义时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着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遥控”,掠夺着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果实,用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的话来说,21世纪“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3],这个冲突是文化上的冲突,是对“他者”文化上的渗透和侵略。如果文化已然成为21世纪的主战场,那么它究竟以何种方式运作?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达文化的媒体。”[4]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入侵与征服,不仅仅是武力的征服,文化入侵总是同时或超前进行的。在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教会遍布各地,传播着西方文化。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被统治近190年,使得英语至今依然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因此,后殖民时代,文化成为隐匿的战场,而语言教学是文化入侵的重要工具。

二、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语言,这与当年的“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版图不无关系。强大的英国将英语的种子播撒全球,再加上它本身的“包容性和自由性”,[5]使得英语最终成为世界语言。为了增加世界经贸交流,中国把英语的学习纳入了国家战略。英语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抓起,一直延续到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各地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异常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中国学生近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都花费在英语学习上。在举国狂热学习英语的同时,国人有没有冷静思考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殖民理论家博埃默(Boehmer)赞同法侬的观点,认为“使用一种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6]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但“在外语教学中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涉及向学生灌输外国文化这一敏感問题。”[7]早期的殖民者,如博埃默指出,通过传播殖民者的语言来征服与教化当地的土著居民,便于管理他们。因此文化教育为殖民活动提供服务,甚至对殖民地文化进行压迫性的毁灭,其结果导致现在许多前殖民地居民依然使用双语。虽然发生在中国,这样的外语教学不同于早期殖民地,但是大量掌握中英双语的国人必然深受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世界观变得混杂,拥有了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所指的身份杂交性(hybridity)[8]。这一杂交性身份对中国文化有何冲击与影响?

首先,举国学习英文对中国传统文化、服饰及人际交往都有着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的热情已经快赶超对中国传统春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的热情了,甚至有许多中国孩子连七夕是什么文化故事都不甚清楚。在衣着上,国人钟爱西装和各种各样的新潮服饰,而中国人自己的唐装、中山装和旗袍则日渐被冷落。不仅如此,年轻人的交往方式及行为也受到颠覆性影响。懂得英文的年轻人都喜爱通过英文电影去学习英文,但是长期观看英文影片,听者渐渐地习惯并接受影片中西方人的行为举止、交往方式。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进口大片在中国占据了全国票房的60%-70%,美国影片占81%,中国香港影片占30%,而大陆影片则仅占10%。[9]大量观看这些西方英语电影、电视剧的结果,导致学生的行为更倾向西方化了,这个可以从中国年轻人的恋爱行为上最清晰地感受到。

其次,长期学习英文者对待权威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学生从小要争做“五好少年”,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而对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则严厉抵制。然而,西方人深受《圣经》的影响,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灵魂都是上

文档评论(0)

尹邦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尹邦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