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社会信任重塑研究.docxVIP

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社会信任重塑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社会信任重塑研究

?

?

陈东冬

摘要:社会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是凝聚基层社会共识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基层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化解基层社会风险的关键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质量和效果都与社会信任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基层社会信任缺失导致以信任为纽带的社会有机体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规范形成滞后、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公民参与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重塑社会信任,需要全方位地建立基层社会信任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文化共识,形成社会信任体系的良性互动,让社会有机体健康有序运转。

关键词:社会信任;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社会规范

:D63?文献标志码:A?:1008-2991(2021)04-087-007

社会信任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控制、表达与维护团结的社会机制,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交往中的易变性和不确定性[1]。社会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不仅可以节约社会治理成本,更是规范社会运行秩序的道德基础和文化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信任能够增强治理主体的信任关系,降低互动成本,提高合作意愿,起到“黏合剂”作用。

一、社会信任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信任是凝聚基层社会共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共识“是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对已存在或刚刚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切的某一问题所形成的共同看法或观点”[2],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社会共识是社会良性运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助推器。一个现代化的理性社会,除了具备一系列现代化运行的体制、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等硬性规范外,还应广泛存在基于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念而形成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3]。社会共识高,能够减少不同社会阶层的沟通障碍,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治理体系;如果各治理主体之间缺少思想共识、价值共识、政治共识、心理共识,那么基层治理容易陷入碎片化、无序化甚至失灵状态。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度高,能够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和组织整合到社會有机体中,将多元政治文化、治理文化、治理观念融合起来,引领民众日益增长的价值性诉求,协调不同治理主体的多重认知,调适社会认知,纠正认知偏差。信任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道德力量,对于凝聚社会共识有重要作用。

(二)社会信任是建立基层社会规范的基本保障

社会信任与社会规范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社会信任能够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完善,建立社会规范可以提升信任,只有建立了社会规范,社会主体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充分的信任,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普遍的合作关系,并最终形成互惠的关系网络[4]。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人际交往的拓展等多种因素,社会高度同质化向多元异质化转变,原来高度统一的社会规范被打破,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善,新旧社会规范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不同群体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失去了社会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产生社会失范。当前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群体性事件频发、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等,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范有关,也就是说,建立在人际信任基础上的传统交往秩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交往的要求,而满足现代交往秩序的社会信任又没有建立起来[5]。因此,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重要前提是减少社会失范,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规范体系。一方面要有法律、制度等硬规范,也要包含信任、道德、价值等软规范。“社会信任不是人类的情感选择,而是相对成熟的社会结构的产物,它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但却是一种并没有明文规定的社会规范”[6]。只有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互相信任,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合作共治,才能实现社会整合纽带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7],并最终形成互惠互信互助的良好关系网络。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社会信任,可以将刚性约束和柔性因素相结合,促进乡规民约的制定和落实,引导不同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基于文化认同的习俗型信任、基于科学理性的契约型信任发展为基于价值实践的合作型信任,培育党委领导下的合作型信任与可控的韧性治理”[8],进而提高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水平,提升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公信力。

(三)社会信任是协调基层社会利益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成员高度集中、同质化的状态已经改变,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随之改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阶层从单一走向分化,社会各要素流动性增强,社会主体自主空间增大。随之而来社会主体利益需求多元化,民众依据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权力资源等产生群体分化,不同群体间可能会出现怨恨、敌对、不信任等情绪态度,群际间由于利益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方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