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VIP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结合有关材料,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导航

1.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①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②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君主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郡县制等新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

文化:①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教育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变化:

变化:民族交融加强,边疆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增强。

3.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政治:①实行什伍连坐(基层管理)②普遍推行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

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二十级爵制”)

社会:强制实行小家庭制(为小农经济提供保障)

影响:①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②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差异:

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仁”②民本思想:为政以德③教育观:“有教无类”

孟子

①“仁政”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轻徭薄赋)③人性观:性善论

荀子

①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人性观:人性恶,提出隆礼重法

道家

老子

①朴素唯物论:“道”为本原②朴素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转化,对立矛盾③治国理念:“无为而治”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法家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差异:

治国理念

①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②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观

①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②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

人与自然

的关系

①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②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②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③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④阴阳家提出“天人感应”

人际关系

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②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习题巩固

1.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指出:(仲尼)志其典礼,合典法者褒之,违礼度者贬之。上遵周公之遗制,使旧典更兴;下以明将来之法,令后世有则,以此故修《春秋》也,这表明,孔子作《春秋》主旨在于()

A.德不孤,必有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田制改革是重点内容,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尽地力之教、晋国的作爱田、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由此可知,当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变革生产关系

B.打击旧的贵族

C.实现国家富强

D.推动社会转型

3.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赚(以财助丧)。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伞(米)。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宗法,完全崩溃

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

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

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4.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说明()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C.各国地位趋于平等

D.蛮夷观念遭到弃

5.孟子将人民、社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A.表明当时人民地位至高无上B.说明孟子主张废除君主

C.反映了社会民主思想的发展D.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