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联读教学设计

【预习任务】

1搜集有关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的生平资料和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建议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

2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为他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人物名片

3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分别找出描写的自然景物,概括其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识作家,知人论世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中的人物名片,对三位作家分别进行介绍,并简要阐述设计这张个性名片的意图,概括作家的性格特点。建议每位学生的发言时间控制在1~2分钟。

明确:要求重点找出能够反映性格特点的人物信息及对应的特点。

郁达夫:诗人(忧郁),爱国者(哀伤)

朱自清:民主人士(爱国),佩弦(平和)

史铁生:作家(悲悯),残疾人(宿命观)

任务二景因人显,人景共生

1.导入:1972年,21岁的史铁生,结束了三年痛苦而漫长的治疗,开始了自己的轮椅生涯。失魂落魄的他摇着轮椅,无处可去,无意间进入一座古园……这时,史铁生和地坛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人与景的第一层关系——地坛只是作家眼中的客观之景:“我”地坛

2.品读:《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交流展示预习作业,并进行讨论。

3.思考: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和他的经历、心境有什么关联?

明确:人与景的第二层关系——作家成了地坛景物的主观改造者:“我”的地坛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地坛是荒芜、衰败的;“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是失魂落魄的。“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人物和景物之间第一次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第5段,蜂儿、蚂蚁、瓢虫等富有生机、活力的景物构成富有生命力的画面,这些生命让地坛呈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回答了他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来自昆虫和草木的启示:即使是卑微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能演绎生命的辉煌。

第7段,“落日”在我们心中象征落寞与衰亡,但是在史铁生眼里还是新生和希望,从一端落下一定会在另一端升起。“雨燕”在最为落寞的时间也能用自己的嗓音让天地苍凉同悲,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是冰天雪地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存在……

这三段写景的文字,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补充《我与地坛》其他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4.探究:史铁生在地坛中思考了哪三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来。这三个问题与景物描写有什么关联?

明确:

(1)关于死的问题。(2)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3)怎么活的问题。

第3段,地坛用自己荒芜冷落的景象回答了他“关于死”的问题。

第5段,地坛生机、有活力的景象让他明悟人一旦出生就没有必要去探讨生命的起点是什么,回答了他“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由此史铁生形成了豁达的生死观。

第7段,六个使用了“譬如”的排比句,描写了能看到希望和重生的景物,让他在废墟中看到重生,于残躯中找到希望,给了他“怎么活”的答案。

5.补充资料:“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想念地坛》)

明确:人物与景物的第三层关系——主客通融,人景共生:地坛在“我”

任务三比较阅读,实践运用

1.讨论: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阅读《故都的秋》第3~11段和《荷塘月色》第4~6段,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堂开始环节的人物解读,分析作家笔下景物特点的成因,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家人物性格烙印的一两处景物进行解读,梳理出作家与景物的三层关系。

【预习任务】

1.根据阅读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位你喜爱的作家,介绍他/她的语言风格。

2.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选择喜欢的景物描写语段进行点评。

【学习任务】

导入:语言拥有自己的质地和风格,文学史上有“韩潮苏海柳泉欧澜”之说,苏洵评价“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朱熹评价“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风格往往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透过文字的表象,可以感知作家各异的语言风格。

任务一点评交流,感知语言风格

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哪些用词、句式或者语段引起了你的关注?这些语段呈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尝试进行点评。

教师可以以一则具体语段引导,或在预习中示范,如抓住《故都的秋》第三段中的形容词“碧绿”:《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形容天色,用语“碧绿”,令人想到曲词“碧云天,黄花地”,用词用语带着浓厚的古典文学的味道。

学生成果示例: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