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pdfVIP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答案)--第1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学习目标

1、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

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家国情怀

二、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1)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

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

成。

2、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1)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

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②过程: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

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③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从秦到清

(1)秦: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

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答案)--第1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答案)--第2页

①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4)宋元: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

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①进步思想: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②思想钳制: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

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现代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

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

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

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1)周代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

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

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

关系的伦理秩序。

2、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9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