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
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
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
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
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
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
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
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
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
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
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
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
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第2页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__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
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
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
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
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
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
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
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
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
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
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
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
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
了解。
环节3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
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
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
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说课稿--第3页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
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