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概述
长久以来,游牧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孕育和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蒙古族是一个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长期称雄于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传承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游牧文化是指游牧民在蒙古高原地区上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如何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游牧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适应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条件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1]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头市达茂旗地处大青山北麓,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曾经居住在众多的游牧民族,全旗总人口约114312人,蒙古族1969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2%,保留了较为完成的草牧场,面积大约为163.13平方公里。这里的蒙古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继承了和发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
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保留完整、多元化的特征。这里有传承了几百年之久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景教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蒙元文化,原生态的蒙古民族风情,独特的敖包祭祀、祭火、祭驼等祭祀文化,传统的蒙古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散落到草原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蒙古族人的家乡,比如分布在阴山南北的乌兰察布岩画、游牧文化与景教文化融合时期的敖伦苏木古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寺庙普会寺和广福寺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应该把游牧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深度挖掘这种古老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发挥其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游牧文化植根于辽阔的草原之上,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蒙古族的游牧活动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四季轮牧,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草场,保护牲畜,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民族禁忌和法律制度方面注重环保,努力协调好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因素
1、生产方式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发展畜牧业是蒙古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他们选择了四季轮牧的游牧方式,避免出现“竭泽而渔”的悲惨后果。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游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草原的繁衍生息,蒙古族人把这种朴素的生态价值观较好地保留了下来,这对草场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牲畜是蒙古族的主要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主要衣食来源,牧民对牲畜倍加珍惜和爱护,很好地维持了草原生态平衡。
2、生活方式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游牧有关,他们所穿的民族服饰来多自于动物的皮毛,喜食肉食、奶制品,从不焚烧草木,而是就地取材,捡拾动物的粪便来生火做饭,或者燃烧取暖来度过严寒的冬天。喜欢居住在环保而又方便转场的蒙古包,出行时尽量避免践踏草场。水源在草原上十分宝贵,游牧民族素来有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在文献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比如禁止人们直接把手浸入水中,取水时必须使用器皿,禁止在水源中便溺,违者给以严厉的惩处,由此可见,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或者是民族禁忌,这对当今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
(二)精神层面的生态因素
1、宗教信仰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后来接受了喇嘛教的信仰,也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认为长生天是所有神灵的最高崇拜对象,实际上是对天体宇宙的自然崇拜,大自然和社会都要屈从于长生天,“草原游牧民族认为,河流、山川、树木等自然物是天神派到人间的监督人的行为的,它们与天最接近,河流蜿蜒曲折流向遥远,与状似穹庐的天汇合;高山耸入云端,是天的支撑;树木傲然屹立于草原,伟岸无比,可接近天,天一弯腰就可与树对话。这样,人就可以通过祭拜这些自然物来间接地与天沟通,把自己的愿望传达给天。而那些被列为与天沟通的自然物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2]万物都是天神赋予的神灵,人类必须敬畏客观存在的高山、草原、河流等自然物,虽然这种“万物有灵”的宗教观是在科学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是对保护自然有重要作用。
2、文化艺术中的生态因素。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生态因素,比如敖包祭祀,蒙古族往往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用石块垒成圆锥形的塔状物,每年定期进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草木繁盛、牛羊肥壮,他们认为敖包是神灵栖息之所,因此,对敖包周边的生长的草木倍加保护,绝对禁止破坏等行为。祭火活动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认为火能净化万物和人的灵魂,对火非常崇拜,同时也有敬畏之心。忌讳向火中吐痰,不能在火盆上烤脚,不能用铁器触碰火,更不能用火烧荒,保证了草原的生生不息。还通过祭驼、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