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劝学 师说(共4课时)文本版.docxVIP

第10课 劝学 师说(共4课时)文本版.doc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0课(1)劝学

1.作者及作品知识

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荀子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自幼聪慧,十岁时已有神童的美誉。青年时北游燕国,未被燕王赏识。中晚年时在齐国,三度被选为祭酒;后接受楚国春申君的聘请,任兰陵令。中间曾拜见过秦昭王,不被赏识。晚年居住在兰陵,后葬于此。荀子主张性恶论。其文风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2)《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主要内容:①“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②“隆礼重法”学说。这是以人性恶的理论为基础,强调发挥“礼”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

2.背景知识

荀子五十岁时游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作为祭酒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3.文体知识——论说文

论说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种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逻辑严密的特点。

4.知识链接

(1)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用“法”治又兼用“礼”治。

(2)名家点评

①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现代文艺理论家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②《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张耀辉、付德岷《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

课时1疏通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目标积累、掌握《劝学》文言知识,理解探究语言文字。

活动一诵读理解,疏通文意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该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应重读“学”“已”二字。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青”“冰”两句,应重读第二个“青”和“寒”,强调程度深。“木……也”部分,应重读两个“”字,强调改变的手段。“故……矣”有三个分句,前两个分句应读得轻,后一个分句应读得重。因为前两个是比喻句,后一个是观点句。

①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文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吾尝……见也”是个并列复句,读时应前句重,后句轻,因为前句是观点句,后句是比喻句。在观点句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应重读,以此突出“学习”的重要。

四个“而见”“而闻”“而致”“而绝”句,均属转折句的转句,应重读,尤其应重读“见”“闻”“致”“绝”四字,以强调结果。

“君子”句,应重读“善假于物也”,尤其应重读“假”“物”二字。

③文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