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披露问题及伦理原则:基于人际交往的视角.docxVIP

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披露问题及伦理原则:基于人际交往的视角.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披露问题及伦理原则

基于人际交往的视角

?

??

?

?

?

?

?

?

?

???

?

?

?

?

?

如今各种信息成为社交媒体中最重要的资源。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1]但信息的巨大政治和商业价值也往往驱使着各种组织和机构对其搜集、提炼和分析,这对公众的隐私造成了潜在威胁。由于政府和商业机构有足够的资源、技术和能力去获取数据资源,目前侵犯个人隐私现象主要集中在第三方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方面。围绕第三方侵权,学术界在法律、伦理等层面提出了对侵权主体进行规范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侵犯个人隐私现象的发生。

然而,这一讨论视角的局限性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始凸显。一是因为隐私在本质上是“私人的事务”,个人也享有与他人分享隐私的权利和分享隐私的意愿。阿兰·威斯汀(AlanF.Westin)在《隐私与自由》中指出:“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人、群体或者机构所享有的决定何时、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其信息对别人公开的权利。”[2]在个人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也有可能涉及隐私问题。二是因为隐私概念适用于有可能发生人际互动关系的领域,在没有人际的荒芜小岛,不存在隐私问题。[3]因此个人隐私被披露、被侵犯的风险不仅存在于政府或商业机构的非法行为中,也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行为中。

那么在社交网络[4]进行人际交往时披露个人信息是否会含有侵犯隐私的风险?本文在分析社交网络上人际交往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个体自愿性隐私披露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并提出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一基于社交网络的人际交往及信息披露

互联网技术下社交媒体的诞生,促进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社交媒体上,各种强弱不同的社会关系相互连接,构成树叶脉络一样的网络结构,基于一定兴趣、背景的用户可以相互联系和交流,一起分享新闻资讯、个人想法、影音资料等。国内外流行的社交媒体有微信、QQ、微博、知乎、豆瓣网、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同时,各种即时通讯、新闻推送、视频直播、支付交易、游戏、公共服务等应用不断涌现,丰富了社交媒体的功能,覆盖多领域的社交网络发展趋势明显。[5]社交媒体正发展成为“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并形成了独特的传播特色。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人际交往中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交互交织。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主要是依据血缘、亲缘、地缘等现实关系为纽带建立起人际关系网络,但社交网络拓展了个体交往对象的范围,不再仅限于传统熟人关系圈,个体还可自主地基于兴趣、背景、社交关系等不同交往目的选择交流对象,建立更广泛的社交圈。其二,人际交往互动主要依靠“自我信息披露”。线下的人际交流主要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熟悉与了解,如对他人外表的感知或个性的吸引力,但社交网络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之间在交流互动时,需要个人主动发布信息,以促进人们更加熟悉和维持亲密关系。

人际交往中的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相互交织,促使信息在不同社区圈中叠加传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信息披露”让个体自主控制信息的选择和发布权,重构了个体的自我形象。这些特点拓展了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交往空间,加强了个体和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社交联系,但同时也增加了个体隐私被披露的风险。

二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中信息披露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一)印象管理过度涉及社交欺诈

利用社交网络进行的人际交往,有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诸多特征,如存在印象管理现象。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认为社会交往就像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一方面,个体往往根据他人过去涉及的印象去看待他人;另一方面,作为表演者,个体总是维持着这样一种印象,他们遵守着众多据以判断他们为人的各种标准。[6]因此日常生活中个体常选择合适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进行印象管理,即通过自我美化来增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吸引力。

在社交网络上个体会通过选择性地披露或者不披露某些信息来建构自我形象并进行印象管理。基于印象管理的利益估量,如果披露信息的成本收益率高于不披露信息的沉默行为,个体就会选择信息披露,甚至可能会通过避重就轻或捏造事实来对自己进行印象包装,即使有后期被人识破的风险,人们也会觉得这种形象包装比保持沉默对自己更有利。[7]这种印象包装利用选择性的披露信息来影响其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但“包装过度”可能涉及“社交欺诈”,即披露的信息和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并以此来进行不当牟利。如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其父罗尔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卖文”为女儿治疗筹款,但这一做法被指“炒作”,治疗费用并不像文中所说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97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