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pdfVIP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第1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常州市勤业中学数学组

一.子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一)研究背景:

作为江苏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的子课题,本课

题的研究背景与总课题一致,其要点是:

1.常州市作为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为促进我市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设了较为良好的基础条件。

2.常州市自2002学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日益成为事

关进一步深化我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进一步提升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重要

研究课题。

3.常州市勤业中学是常州市新课程实验先进校,办学设施现代化水平较高。学校现有

多种教育软件平台及一些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等)用于数学教学,学校还安装了功能更加

强大的“Z+Z教学平台”。近两年来,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

的成绩。我校数学老师面对学生入学时,计算能力、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差不齐、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实际,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

践中,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并未形成

较为成熟的经验或模式,所以还需要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系列的深入研究。

2004年3月常州市教研室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

究》这一总课题,为我校数学教师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搭建了更好的

研究平台。

对于工作在新课程实验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

模式与策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发展,而课例研究是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与策略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具备进行课例研究的时间、空间和实践。选择《基

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课例研究》,既符合总课题研究方向,又符合学校条件,

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所以,我们选择了课例

研究作为研究方向。

(二)研究目标

基本目标:通过研究,形成体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思想、教学策略多样化、

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

兴趣,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的过程,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

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课例研究,是最基础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课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教与学实践过程要

素是:

●关于教师的教:

A、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包涵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第1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第2页

B、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机智)

C、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关于学生的学:

A、学习的准备

B、学习的注意程度

C、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

D、知能巩固能力

E、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有多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经验 欢迎下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