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与隐私悖论的消解
?
??
?
?
?
?
?
?
?
???
?
?
?
?
?
一引言
社交媒体近年来以独特的优势获得诸多用户的青睐,成为用户进行自我呈现、自我表达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创立内容,可以与其他用户分享内容,可以通过即时短信、组群、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1]建立个人主页、呈现个人信息、发表心得感悟、上传照片视频等成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方式,这种自我表露的行为已经嵌入个人的现实表达。
在社交媒体上表露的信息越多,用户所面临的隐私被披露的风险也越大。《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中21%的网民认为非常严重,84%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由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2]但这并没有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热情,以微信使用为例,腾讯2016年的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28%。[3]“网络用户隐私感知的强度和自我表露信息的强度并未呈正相关”,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隐私悖论”(privacyparadox)。[4]影响用户自我表露的因素很多,研究者基于不同变量试图从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网络使用体验等因素解释隐私悖论存在的原因[5],却忽视了对个人微观认知层面的探讨。
在社交媒体使用群体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使用者。在Facebook的6300万用户中,有一半用户身份为学生。[6]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微信40.7%的用户年龄分布在20~29岁。[7]本研究以微信的大学生使用者为访谈对象,以朋友圈的发布状态等为观察对象,研究大学生在微信上的自我表露内容、隐私意识、隐私控制等,从而试图解释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有着怎样的隐私担忧,这种隐私担忧与自我表露之间的冲突是如何缓解的等问题。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
(一)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将自己的信息呈现给其他人的过程,信息内容包括个人的事实信息、私人生活等。[8]自我表露往往发生在与特定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是社会互动的先决条件。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Jourard)在《透明的自我》(TheTransparentSelf)一书中,将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为:告知另外一个人有关自己的信息,并真诚地与他人分享个人的、私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9]对现实环境中自我表露的研究一般是对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深度是指表露信息的隐私程度,广度是指表露信息的数量。[1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公众以各种软件为工具进行的网络交流越来越多,其中有大量的自我表露行为。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用户进行自我信息表露的内容有所不同。赫法克和卡尔弗特(HuffakerCalvert)发现博客上个人自我表露的信息主要有姓名、地址、生日、位置、好友,也包括电子邮件、个人主页等。[11]福格尔和奈麦德(FogelNehmad)的研究发现美国Facebook和MySpace的使用者中,有81.8%的用户使用了他们的真实姓名,35.2%的用户披露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73.6%的个人主页是对所有人开放的。[12]莫妮卡·泰德肯(MonikaTaddicken)通过对德国网络使用者的研究,发现有2/3的用户在个人主页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并设置成对所有人开放,有50%的用户在个人主页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3]不同的媒体平台和使用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个体在网络中自我表露的内容。在此,我们的研究问题是:
Q1: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进行自我表露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二)网络环境中的隐私悖论
传统的隐私被界定为一种个人隐匿、免于公开、免于外在干扰的状态,强调他人或组织不能非法侵扰、搜集、利用和公开个人的信息。对隐私的关注度与自我表露行为是相关的,一般来说,对隐私越关注、隐私意识越强的用户,其表露的个人信息就会越少。然而,研究发现,网络用户认为隐私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不希望他人侵扰、获得自己的信息,但用户很少会因隐私担忧而改变信息表露行为,[14]这就产生了“隐私悖论”现象。隐私悖论是指“尽管消费者都表现出较高的隐私关注,但他们仍然在很多情形下轻易地提供个人信息”。[15]换句话说,人们对网络隐私的担忧意识,并不能成功地影响或预测他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许多人甚至主动揭示一些关键信息。[16]当网络用户关于隐私的认知与评价和他的表露行为相联系时,就会出现矛盾。
为何会出现这种悖论?研究者提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观点取向的解释,另一种是行为取向的解释。前者是将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归结于网络用户的知识水平较低,认为用户的无知导致了隐私的过多暴露。[17]例如,网络用户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