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人文历史论文.docxVIP

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人文历史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

人文历史论文

?

?

论文导读::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人文历史论文。

论文关键词:清末民初,上海剧坛

?

上海是海。六千多年前,今上海中心市区仍在汪洋大海中漂泊沉浮。七百多年前,当中华戏剧经历了原始戏剧与初级戏剧的发轫阶段,蹒跚走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道路之后,在两宋时期终于成长为成熟形态的戏剧,并一度进入勃兴阶段。而元代中期(公元1292年)才设上海县,此时它还是初开垦的文学滩涂,仅有零星的戏剧创作及戏剧活动。有明一代至清中叶,上海初步完成建制,戏剧创作及戏剧活动才始放异彩。

清末民初(1843年上海开埠—1923年南社解散),峰回路转,风云变幻,在短短数十年内,各地移民纷至沓来。随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战争相继爆发,大量避难人口又随之涌入上海。在多种因素合力的影响下,上海迅速崛起,人口也急遽膨胀,从而由一个未名的海隅小城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戏剧是娱乐化、商业化的大众艺术,移民阶层纷繁多样的欣赏趣味与审美需求迫使各地剧种及艺人登沪,使上海逐渐成为融汇创新与兼收并蓄的南方戏剧中心。昆曲、徽剧、绍剧、粤剧、苏剧、京剧、甬剧、淮剧、话剧、锡剧、越剧、扬剧以及各地滩簧先后涌入上海,还有本土衍生剧种沪剧、文明戏等曲艺形式的变种滑稽戏等。它们一起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使清末民初的上海剧坛逐渐形成了多元、竞争、自由、融合的特征,共同推动了“海派”戏剧的繁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戏剧的剧本创作与出版

清末民初,传奇、杂剧的形式已经僵化,尤其是清代中期属于“花部”的地方戏兴起后,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日趋衰微。然而京剧等地方戏的剧本创作不是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主流,杂剧、传奇仍然苟延残喘延续着失去活力的生命。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记载:这一时期收录传奇54种,杂剧40种,共计94种。而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述及编著者亲见的清末民初的传奇杂剧剧本261种。极度发达的上海媒体与这些剧本的发表与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些报纸杂志特别是小说期刊大量刊载传奇、杂剧剧本,如《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月报》等。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汪笑侬与陈去病等联合发起以宣传反清革命、号召戏剧改良为主的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戏剧刊物,而且刊载出版了一些戏剧剧本,用传统的传奇、杂剧形式去表现反清革命的政治意图。特别是戊戌变法直到辛亥革命后,这类清晰反映时代脉搏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声势。

二、南北剧种竞争的中心舞台

清末民初,上海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可谓居功至伟。正如某些学者指出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上海对于近代戏剧的贡献主要在于引进话剧、分化京剧、培育沪剧、重构越剧、改良淮剧、催生滑稽戏等。因上海自元、明以来就有古典戏剧的传统,其地理位置又与昆曲诞生地苏州毗邻,故昆曲是上海舞台上早期唯一的演出形式。明清时期,上海昆剧的观演之风颇为兴盛。上海开埠后,经济迅猛发展,昔日繁荣的苏州、扬州实力渐弱,昆曲戏班、艺人纷纷登沪,本地戏班就大幅锐减。据王韬《淞隐漫录·名优类志》记载:“沪上昔日盛行昆曲,大章、大雅、鸿福、集秀尤为著名。鸿福班中之荣桂,集秀班中之三多,俱称领袖。”[①]其中大章、大雅、鸿福、集秀戏班皆为苏昆名班。据光绪七年(1881)《重修老郎庙捐资碑记》载,此时的苏州昆班几乎都涌入租界,“分设两班开演”而“暂为糊口”。[②]咸丰元年(1851),上海最早的营业性戏园“三雅园”建成营业,专演昆剧,昆剧的市场化体现了戏曲从雅至俗的推移。1875年,三雅园与一桂轩竞演新戏,还出现了昆班互唱对台戏的热闹场面。

清同治六年(1867),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建造“满庭芳”戏园,并从天津请来皮黄戏班登台演出,由此皮黄戏正式南下上海,最终被上海人定名为“京剧”。[③]京剧的强势登陆对上海的昆曲演出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如《申报》刊登的一首竹枝词对京剧南下上海的情形作了形象的描述:“自有京班百不如,昆班杂剧概删除。街头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其中提到轰动全城、海报四处张贴的《五彩舆》即是沪人争相观看的一出京剧剧目。据姚民哀《南北梨园略史》记载,京剧一到上海,“沪人初见,趋之若狂”。[④]至清光绪年间,京剧独霸上海剧坛,导致昆曲及徽剧等诸腔渐遭冷落。据徐珂《清稗类钞》云,至光绪初年,“昆弋诸腔,已无演者;即偶演,亦听者寥寥矣。”[⑤]而据《申报》载一桂轩等戏园的昆曲演出“通园椅凳尚空者十之三四”[⑥],境况十分落魄。迫于生计,昆班等诸腔艺人不得不依附于京班戏园。在这场“昆乱之争”中,最终以昆曲的退场而告终。不过,在京剧与昆、徽、梆子等竞争与合演中,京剧与其他剧种相互交流借鉴、渗透与融合。诸多昆、徽班艺人纷纷加入京班,但多坚守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3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