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1页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美育观形成的基础

我国早期文化以礼乐为内核。

作为宗法社会的支柱而维系其统一的就是宗法礼教,而礼需要

音乐配合,“如果没有相应的音乐配合,一方面礼会失去其庄严肃穆

的气氛,另一方面则礼的节奏与秩序,无法掌握”

《礼记》与《乐记》

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中和

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一是天人关系,二是人际关系。《礼记》。

从《乐记》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

儒家——美育的目的,通过礼乐教化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在智慧、节欲、勇敢、多

才多艺的基础上,以礼乐塑造自身的文采,便可成就最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知之→识识的范畴;好之→意志的范畴;乐之→审美范畴。

孔子的修身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

语-述而》)

道家——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追求个体与宇宙大化的贯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1页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2页

通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和对现实的人生的解放与超越。

其他:

禅宗——对审美感化的看法,既有宗教的痕迹,又反映了世俗

的心灵净化和超越的特征。禅宗乃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

我领悟。从美育的角度讲,便是“自己感化自己”。突破了时空的界

限,扩张了自我,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片刻中看到永恒,进入“万

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主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之耳濡目染,渐渐

潜移默化,就像大自然培养花木一样,日积月累地成长。

王夫之——强调日常生活对人的感化和习惯对人的日积月累

的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

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

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

金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总结:中国社会发展决定了美育不可能在封建时代获得独立的

地位,只能是依附性的存在。

现代美育观的先声

1.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在《哲

学总论》)。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2页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3页

“现代美育之父”

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把美育与宗教作比较: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2.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

种“趣味教育”。

小说界革命

刺、提、熏、浸

3.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其

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认为,美育“即情育也”。

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起人们的审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29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