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域下辽剧艺术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

文化产业视域下辽剧艺术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文化产业视域下辽剧艺术的发展对策研究

?

?

刘佳

【摘要】本文以宏观的视角阐述了辽剧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着重分析了辽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发展辽剧提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辽剧进校园举措等五方面的对策建议,意将“辽剧”这份宝贵遗产从历史的长河中重新拾起。

【关键词】文化产业;辽剧艺术;发展历程;对策研究

:J825文献标志码:A:1007-0125(2019)14-0013-03

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辽剧以其独特的自身魅力从宫廷到民间,整整活跃了千载有余,辽剧主要源于辽宁省的辽南皮影戏。[1]辽宁省现有瓦房店市辽剧团、盖州辽南戏剧团和庄河辽剧团。2002年1月,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地方剧种,辽南戏正式定名为“辽剧”。近20年来,辽剧在文化传承、人才接续、奖金断档等境遇下呈现出了日渐式微的趋向。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振兴辽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扶持辽剧(辽南戏),将辽剧逐步打造成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以及“力争尽快将辽剧(辽南戏)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辽剧能否走出困境,繁荣发展,亟需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辽剧的发展历程

(一)扎根平民生活辽剧初步形成

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曾有过批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在这一批示指引下,辽宁省于1961年在沈阳成立了“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从此正式定名为“辽南戏”;2002年1月8日,根据剧种发展需要,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戏”正式更名为辽剧。辽剧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发展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辽剧作为农村祭祀娱乐的一种主要演出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内容,扎根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二)政策方针扶植剧目百花齐放

在中共瓦房店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重视下,为了发展辽剧事业,于1997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瓦房店市辽剧团(初期称瓦房店市艺术团;1999年7月,位于瓦房店市的辽宁省文化厅组织并召开了关于主题为“辽南戏发展研讨会”,会议确定瓦房店市艺术团为今后全省发展辽剧的重点剧团),从此,辽剧的发展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文化部门相关领导的大力扶持下,辽剧接受了来自文化馆等地方和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并在此繁荣发展。后期,大连和营口形成了两个演出阵地——瓦房店和盖州辽剧团,自此以后,辽剧无论是在创作演出还是大型影调戏剧目层面上,均达到了新高度,瓦房店市的辽剧艺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并获得不错的成绩和荣誉,多次全国巡演,这是辽剧最为辉煌的时期。尤其在建团后至2010年,瓦房店市辽剧艺术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先后创作和演出大型辽剧《月在别时圆》《仁义里》《又是樱桃红了》;小辽剧《祖传秘方》《孙成打酒》《乡情》等,分别在大连市、辽宁省和全国演出评比中频频获奖。

(三)辽剧走向低迷境地

辽剧在正式命名之后,虽不断有较好的作品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颓势日显。关于辽剧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发展规划、必要的资金、人才队伍、发展阵地等都是摆在辽剧艺术面前的困难。2005年至今,由于政策的收紧、创作人员的流失等原因,辽剧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低迷状态。从事辽剧剧本艺术创作的工作者少之又少,辽剧的后备军不足。

目前,盖州的辽剧团还具有一支较为完整的队伍,能够坚持日常演出。而瓦房店和庄河的演出队伍已经残缺不全,排练、演出工作基本处于“业余”状态,辽剧处于艰难守护的状况,前景堪忧。

二、辽剧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

(一)创作、演绎人才的流失

著名辽剧作曲家那涛出生于瓦房店市复州镇,1960年参加复县评剧团,他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大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瓦房店市戲剧家协会主席、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生前他曾创作辽剧、评戏、二人转、拉场戏、东北大鼓等几百余部地方戏曲、曲艺音乐作品。其中辽剧《成长》《少女泪》《姜云胜》《月在别时圆》(与那勇合作);辽剧电视剧例如《山这边、海那边》《为官一任》等三十余部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作品在大连、辽宁省全国评比中获金、银奖,同时他先后出版了《辽南影调戏音乐》《东北大鼓音乐》等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出版空白。那涛为我国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尤其辽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那涛、那勇父子的相继离世,导致创作队伍严重断代,辽剧的发展再一次处于发展瓶颈期。辽剧名角大多年事已高,基本已退出行当,而自身经验不足的新生力量无专业人士指导,又无太多合适的演出机会。以上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辽剧创作、演绎人才的流失。

(二)剧目形式单一,偏离大众审美趋向

辽剧在表演上以我国戏曲传统表演程

文档评论(0)

132****1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