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台湾现象学研究管见.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台湾现象学研究管见

?

?

摘要:胡塞尔现象作为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世界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正式传到台湾学术界和思想界.并产生影响,邬昆如和沈清松等一批学界精英使台湾现象学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与大陆现象学运动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海西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台湾现象学,邬昆如,沈清松,胡塞尔

现象学发端于20世纪初,以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1900—1901发表的《逻辑研究》(第一、二卷)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现象学传到法国,与当时法国的生命哲学和结构主义一起构成当代法国哲学的主要源头。20世纪40年代,现象学传到美国,与美国实用主义分庭抗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象学陆续传到了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传到了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美国现象学史学家施皮格伯格为此专门著有《现象学运动》一书,对现象学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遗憾的是,该书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现象学运动没有任何论及。事实上,中国大陆开放30年来,一批思想界精英,如现今旅居美国的独立学人李幼蒸先生,北京大学的张祥龙先生,武汉大学的邓晓芒教授,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等等,都对现象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海峡东岸的台湾,也有一批学界精英注意到现象学在当今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开展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台湾现象学运动。

首先,从20世纪70年代来至80年代,台湾部分非现象学专业的学者对现象学研究作了专业性的阐发。虽然现象学创立于20世纪初,但是注意到现象学思想的原创性意义,在台湾却是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事。当时的台湾有许多留学欧美,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但是还没有现象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于是,现象学思想潮在台湾的兴起只能由西方哲学通才方面的人士来担当。在这一方面,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要推台湾大学哲学系的邬昆如教授和他的《现象学论文集》。

邬昆如,1933年出生于广州龙川。1958年至1962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学习,1966年至1969年进入德国幕尼黑大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世纪初慕尼黑就已经有以普凡德尔为首的现象学运动幕尼黑小组,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慕尼黑已经不是现象学运动的重镇,邬昆如在慕尼黑接受的也是西方哲学的通才培养,所以,邬昆如回到台湾后,对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先后发表的著作有《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趣谈》、《近代哲学趣谈》、《现代哲学趣谈》,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发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独特地位,于是发表了专门谈论现象学的《现象学论文集》。虽然如此,正是通过邬昆如在这部文集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与阐发,台湾现象学运动得以滥觞。

从《现象学论文集》的篇章结构看,该书虽然只由简洁的四个部分构成,但是它们分别是现象学原典翻译,现象学原典解读,胡塞尔现象学整体研究,胡塞尔现象学专题研究,这是从事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一个非常合理的研究结构与思路,反映了现象学思潮刚刚传到台湾不久,非现象学专业的西方哲学者对现象学观念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现象学研究的敏锐眼光和研究高度。

在《现象学论文集》中,现象学原典出自胡塞学为1949年德文版《哲学家辞典》撰写的介绍现象学的文章,《现象学论文集》加上了一个标题:胡塞尔心目中的现象学。该文重点分析了胡塞学是如何在《逻辑研究》中由对纯粹意识的分析,第一次突破性地在第六研究中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与方法。这种引经据典本身在台湾现象学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作为现象学原典解读,《现象学论文集》以《胡塞尔观念诠释》的形式给出,实际上,这篇解读文章是对胡塞尔现象学代表作《纯粹现象学通论》一书第43小节的精细而深入的阐发。该节原文只有4小段,邬昆如首先将该节全文由德文译成中文,然后分析了该节的知识论背景和上下文,然后从“几个根本错误”、“传统知识论引起的荒谬”、“图象和意义的无限后退”、“意向、意识和自体”等四个方面深刻地解读了该节的现象学意蕴,巧妙地由纯粹意识导出了现象学的内在时间意识。可以说,该论文集开了台湾现象学研究的先河,使台湾现象学研究从一开始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湾部分留学欧美研习现象学的专业学者,在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研究中,有意识地运用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突显现象学在台湾学术界与思想界的地位和作用。这标志着台湾现象学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达到了与日本、韩国现象学研究相当的水准。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沈清松和他的《现代哲学论衡》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沈清松,台湾云林县人,1949年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台湾哲学界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人物,由于他的学术成就和现象学背景,终于使台湾的学术界和思想界走到亚洲前列。沈清松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其后赴比利时卢汶大学高等

文档评论(0)

姚启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8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