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琼斯的组织伦理决策理论研究述评.html.docxVIP

托马斯琼斯的组织伦理决策理论研究述评.html.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托马斯?琼斯的组织伦理决策理论研究述评

?

?

黄宝东

[摘要]托马斯?琼斯的伦理决策研究从构成问题的道德强度的六个变量出发,为我们理解组织中的伦理决策问题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道德认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决策者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对于我们理解组织伦理决策,改进伦理决策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组织伦理决策;问题权变模型;道德认可模型;道德强度

一、引言

随着大量企业非伦理事件的出现,近年来组织的伦理决策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关注。虽然国内学者也偶有涉及,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与西方的学者相比,都相差甚远。这与国内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企业非伦理闹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规范企业行为的愈来愈高的呼声是极不相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详细介绍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美国学者托马斯?琼斯的组织伦理决策理论并加以简要的评价,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的组织伦理决策理论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托马斯?琼斯的组织伦理决策理论

1、问题权变模型

在诸多企业伦理决策模型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就是Jones在1991年提出的问题权变模型。这一模型建立于Rest的个体伦理决策与行为四阶段模型之上。Jones注意到此前的所有模型虽然都为我们理解伦理决策做了不少贡献,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缺陷,那就是他们都仅仅只是从决策者的个人特征、道德素质或者决策的环境因素着手,而没有提到道德问题本身的特征对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按Jones的理解,如果道德问题自身的特征不重要,那么,对于所有的道德问题,个体的决策过程都将是相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基于此,Jones把道德强度(moralintensity)这一概念引入他的模型,以此来深化人们对伦理决策过程的理解。道德强度被Jones界定为“特定形势下与问题相关的道德紧迫程度”,后来Herdon则更为通俗的把它解释为“行为的坏的程度”,它包括后果的大小程度、社会一致性、后果产生的可能性、时间的紧迫性、与受害者的接近程度和后果集中度等六个维度。

所谓后果的大小(MagnitudeofConsequences)是指某种伦理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或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社会一致程度(SocialConsensus)是指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ofEffect)指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的大小。紧迫性(TemporalImmediacy)指在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接近程度(Proximity)指受害者(或受益者)与决策者(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后果的集中程度(ConcentrationofEffect)指伦理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Jones认为,当决策者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后果较大、社会一致程度很高、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紧迫性高、与受害者的接近程度大、后果集中度高时,问题的道德强度就高,就会唤起决策者的道德自觉。道德强度对伦理决策过程(认识道德问题、做道德判断、建立道德意向以及从事道德行为)的每一环节都有直接的影响。而组织因素只是对决策过程的后两个阶段建立道德意向与从事道德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正如Jones所言,他只是引入一个以前研究中没有的概念,提供一个补充的模型,而非取代其它的模型

2、道德认可模型

Jones与Ryan认为现存的模型都无法解释道德判断与实际的道德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于是1997年在现有的道德哲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造一个道德认可(moralapprobation)概念,Jones和Ryan发展了原有的模型以期能够合理地解释二者之间的不一致。道德认可被界定为“自己或别人的道德认同”。与以往模型不同的是,在这一模型中,当道德行为者认识到道德问题,进入道德判断阶段,在建立道德行为意向之前,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对于行为者而言,这些环节的发生可能只是下意识的,仅仅是通过诸如忧虑或者快乐之类的情感反应实现的。在做道德判断时,行为者会用如下四个因素:后果的严重程度、道德确信度、参与(合谋)程度与受强迫程度来确定他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的程度,然后比较预期的行为与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程度,衡量行为能获得多大程度的道德认可。个体总是希望被他人,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认为是道德的,个体的哲学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化情况、认知发展状况甚至生物学特征等因素,使得个体动机被看作是道德的。当预期的道德认可程度超过了道德行为人的心理门槛,道德行为意向可能会如期建立,反之,行为者就必须从新思考行为过程,继续通过道德认可循环,直到能够通过行为者的心理门槛。根据这一模型,当行为风险高,行为的不道德性确定,需要决策者的密切参与,并且行为的外在压力低时,人们感

文档评论(0)

159****12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