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二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西方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正是在“三性”原则的指导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时至今日,西方商业银行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负债管理的各种理论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熟悉和掌握资产管理方法、负债管理方法以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熟悉我国在2005年必威体育精装版颁布的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法规。本章重点和难点是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为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方针,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理论,用以指导银行的业务活动。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88年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对表内资产和表外业务都确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以及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它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第一节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一、资产管理理论时间段: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都在银行管理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尽管各种资产管理理论观点不一,但都有一个共性(即共同观点):商业银行应着重资产业务的管理。原因:1、金融市场不发达,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竞争不激烈,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性少,再加之当时人们的金融意识不强,无论融资需求还是资产保值增值需求都对银行形成较强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愁资金来源,不存在扩大负债的压力。2、这一时期银行管理者也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他们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提存的主动权在客户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负债,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作用;而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银行掌握着资金运用的主动权,于是银行应侧重于资产管理,争取在资产上协调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问题。)
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在第一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的演进中,也经历了三个小的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
1.商业性贷款理论(TheCommercialLoanTheory)(1)内容和观点: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点: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银行经营的首要宗旨是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确保不会因为流动性不足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政策建议: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的是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2)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商业性贷款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当时金融市场很不发达、融资渠道很少,企业的资金需求也相对较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经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以商业周转性流动资金为主。银行自身: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单一,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更没有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发生清偿危机时给予救助。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十分强调维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不惜以牺牲部分盈利性为代价,管理趋于保守。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银行在经营实践中找到了保持资产流动的理论依据,即商业性贷款理论。
(3)评价:①积极方面:商业性贷款理论的思想为早期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与稳健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提出银行资金的运用受制于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并强调银行应保持其资金来源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另外,由于该理论强调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能使银行信贷资金规模随商品交易量的变化而自动伸缩,可避免通胀和通缩的发生,对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积极意义。②局限性:首先,这一理论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的相对稳定性,即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余额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仅仅将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很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其次,这一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此外,它还忽视了贷款自偿性的相对性,即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便是有真实票据做抵押的商业性贷款,也会出现缺乏偿还性的情况,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历史证明,这一理论的退出正是由于商业性贷款的自偿性出现了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中,大量看似万无一失的自偿性贷款难以收回。)
2.转移理论(TheShi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