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浅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
?
论文摘要: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或状态的反映,也是一种处理差异或矛盾的方法。儒家“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先民肥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又博采诸家之所长,终集“和”文化之大成,对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和系统发掘儒家“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理论渊源,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和;思想内涵;理论渊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数千演职人员集体演绎的“和”文化让世人再一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显学,儒家“和”文化博大精深、源渊流长,对中华民族崇和尚善、以和为贵的民族特性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凝聚五千年文明史的“和”字,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儒家“和”文化的思想精华——“和谐”,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美好理想与追求。“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和”意识起源于新旧石器时期,至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已由原始质朴之和升华为中和意识为基础、相对独立的人文之和。三代的礼乐文化,及《诗经》、《尚书》、《周易》等经书为儒家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和修养身心的方法。代写毕业论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但“和”文化思想却获得极大丰富和发展。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和人民对和平的祈盼,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以挽救衰世,安定社会秩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中国早期“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学派“和”文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创立了以“和”为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的学说体系。该体系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后儒的大力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时至今日,仍对人们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积极影响。
一、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
什么是“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和,调也”,“和,调味也。”从字面上理解,“和”有调和,调整而和顺之意。从文字结构看,“和”,“从口,禾声”,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反映了一种关系模式,是对多种关系的调节、顺理而达到的某种适宜状态。《广雅》对“和”的解释为:“和,谐也。”乃“和谐”之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观念形态,在与物质生活条件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起来,“和”逐渐由一个只具有单纯意义的概念演变成一个涵括各种辨证关系、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的哲学范畴。纵观整个儒家“和”文化,“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和”是指心和、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是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或状态。《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受时雍。”盛赞了尧帝道德纯备,君臣和睦,使得家族亲密无间,万邦和谐相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中国“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孝、忠、节”等道德纲目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礼之用,和为贵”[1](《学而》)等主张,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纲常伦理作为调整人类社会各种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促进了社会诸方面的稳定和谐。第二,“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处理差异或矛盾的方法。西周末年的太史史伯,最早对“和”的观念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阐述,他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郑语》)史伯认为“和”是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和”是事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和”是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想状态,国防教育论文“和”是事物内部诸多因素的协调统一。《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雍也》)儒家的“中庸之道”、“致中和”等致和方法,也是处理矛盾与差异的方法,要求人们做事坚持“中庸之道”,做事“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中道和谐。李君如认为,把和谐作为处理差异与矛盾的方法,是符合辩证法的,在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p9)
儒家丰富的“和”文化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是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精华的基础上,一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中,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追求和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哲学。无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