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pdf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第1页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

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进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小、

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传统的观点以

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发的损伤和衰老进程中伴随出现的

转变有关。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切,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熟悉

有了庞大的进步。最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

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

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椎间盘退变的家族性

IDD若是存在家族性,则提示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Battie

等〔1〕报导对20对同卵双生者(年龄在36~60岁)进行研究后发现:

研究对象IDD的程度和部位都呈现显著的家族性。为了弄清这种家

族性是源于遗传因素仍是文化、习惯的传承,有学者对单卵双生者和

双卵双生者进行了分类研究。Sambrook等〔2〕对86对单卵双生者

和154对双卵双生者的脊柱进行MRI扫描后发现:遗传因素对IDD

有显著的影响,且大于环境因素对IDD的影响,在腰椎尤其如此。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第1页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第2页

2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

迄今为止,IDD的基因研究主要应用的是一种对候选基因进行

分析的方式。候选基因一般是在病变组织中表达异样或已知与疾病相

关的基因及其同源基因。这种方式在致病基因的整体效应较小的情况

下仍然有效。研究发现,与IDD相关的基因主要有维生素D受体基

因、聚集蛋白聚糖基因、金属基质蛋白酶3基因、软骨中间层蛋白

基因、炎性因子基因、胶原基因及Sox9基因等;可是遗传因素对于

IDD的影响是主效基因作用模式(即1~2个主效基因对IDD的发生

发展起决定作用)仍是等效基因作用模式(即作用较为平均的若干基

因同时决定IDD的发生发展),目前并非十分清楚。

维生素D受体基因

维生素D受体基因是第一个被报导的与IDD相关的基因。以

往,它的基因多态性(Fok1及Taq1等)被以为在骨质疏松症、骨关

节炎等疾病中有相关的作用。1998年,Videman等〔3〕对来自芬兰

的85对(年龄在36~69岁)同卵双生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后发现:在

胸椎和腰椎椎间盘组织中,Fok1及Taq1等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

性与MRI上低密度信号形成有关。随后他们以MRI的信号强度评价

IDD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Taql等位基因tt表型者IDD最严重,

Tt表型次之,TT表型最轻;Fok1等位基因表现出相似的转变。进一步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第2页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第3页

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型与椎间盘膨出及椎间隙高度丢失也密切相关。

Kawaguchi等〔4〕在他们的研究中再次证明了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

及Taq1的多态性与IDD的相关性。这次的研究对象是205名日本志

愿者及患者(年龄在20~29岁)。他们同时发现Taql等位基因Tt表

型与多节段IDD有关。可是陈为坚等〔5〕在中国汉族人中进行的类

文档评论(0)

184****14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