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区域文化视野下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机制研究
?
?
林慧思覃展鹏
[摘要]广西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作为北路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着重剖析其当今的生存问题和传承困境,探索其传承机制,将有利于保护该地域壮族山歌的现时面貌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未来向好发展。
[关键词]区域文化;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传承机制
广西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是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与传统音乐文化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当地的壮族山歌文化不断发生流变,导致其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危机。出于保护壮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和新时期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积极探讨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困境
(一)社会现代化的冲击
社会现代化对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壮族人口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这其中主要为外出打工的人们和外出求学的青少年),从而导致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当地的原生音乐文化生活发生改变。二是壮族山歌传统的传播和传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山歌不再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互动,而更多的是通过影音光盘、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来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选择有了极大的自由,自然而然就容易受到其他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发生改变。
(二)人文生态环境的衰变
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人文生态环境的衰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环境。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居民在各乡镇占比最大,几乎分布于所有乡镇,本民族语言为壮语。随着经济、交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以往相对封闭、自足的状态逐渐被打破,本民族语言的运用也随之受到剧烈冲击,且这种变化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蔓延的。很多壮族人,尤其是年青一代,通晓壮语的已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完全改操汉语而失去使用壮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壮语是组成壮族山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壮族山歌传播和传承的根基,对壮族山歌的演唱有着直接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加之当地的壮族山歌大都为双勒脚歌形式,歌词押腰脚韵,如不使用壮语进行演唱,改用桂柳话或普通话演唱,不仅会打破其原有的音韵格律规则,同时也会使其音乐基调和风格特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进而使得壮族山歌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世界,最后逐渐消亡。
二是民俗环境。民俗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往往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精神以及文化发展。在过去,壮族山歌贯穿于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年节、人生礼俗、交友择偶、休闲娱乐等无处不见山歌的身影。但随着时代变迁,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婚恋观念日渐开放,当地很多原本较为繁复的仪式流程现已大幅简化,重视传统习俗的壮族人愈渐减少,壮族山歌于现代的作用与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日显薄弱,已不再是青年男女择偶、人们休闲娱乐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等的重要手段,正逐渐失去固有语境。如现节庆仪式中的唱歌环节多见于山乡村舍之中,而少见于居住于集镇上的壮民家中;大型的山歌活动多由当地政府组织或有经济能力的歌师们不定期举办,群体自发聚集而成的民间大型歌圩已非常罕有。
(三)曲调与形态的流变
曲调与形态的流变,是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传承发展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原生曲调的减少。笔者将深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等文献资料中收录的该流域的壮族山歌曲调进行对比,发现很多曲调现今已不再传唱,只留下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曲调。如金城江区的壮族山歌,现今只有“哦吔调”“宜茶喂调”和“啦柳啦调”三种曲调还在传唱,文献中曾记录的“麻黑嘿”“比喊”等曲调则早已无迹可寻。二是壮族山歌和汉族山歌共生并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壮汉人民友好相处、桂柳话①易学易懂等原因,当地的绝大多数壮族人除了通晓本民族语言之外,往往还兼通桂柳话,并逐渐喜用桂柳话编唱山歌(当地壮族人习惯将其称为“汉歌”)。汉歌的结构较壮歌更为短小,编唱也更为简单,因此受到当地壮族人的喜爱,在一些政府举办的政策性山歌比赛或自发的对歌活动中,都经常演唱汉歌,进而使得壮歌的演唱频率相应减少。三是部分曲调的音乐形态发生改变。传统的壮族山歌是一种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或文本记录而延续的山歌文化,在其漫长的传唱过程中,曲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漏或添加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如今所听到的该流域的壮族山歌,尽管其曲调的核心素材与传统的演唱仍较为一致,但将之与当年集成时代所采录的山歌曲谱进行比对后就会发现,它们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如流传于金城江区的“啦柳啦調”
文档评论(0)